最近开车上路,特别是跑长途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过去那种心惊肉跳、时刻提防路边突然冒出个测速仪的紧张感,好像少了很多。
以前,但凡是个老司机,手机里都存着好几个车友群,群里最常刷屏的信息就是:“注意了,某某高速多少公里处,有移动的!”“刚路过,桥下面藏着一辆,大家小心!”这种互相通风报信,仿佛成了一种驾驶的必备技能。
可是现在,这样的对话越来越罕见了。
甚至在一些地方,比如湖南省,去年就明确发文,在全省范围内的高速公路上,全面停止了使用移动测速设备进行交通违法抓拍。
这可不是个小动作,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咱们国家整个交通管理思路的一场深刻变化。
那么,那些曾经让我们闻风丧胆的“马路游击队”——流动测速,为什么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得公道地讲,流动测速在它盛行的那些年,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神出鬼没,不确定性强。
你不知道它今天会出现在哪个路口,明天又会蹲守在哪段笔直的大道上。
正是因为这种“猜不透”,很多司机才不敢随意地把油门踩到底,客观上确实对遏制超速行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任何管理方式都有它的两面性。
流动测速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突出。
首先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它非常耗费警力资源。
你想想看,要设置一个流动测速点,至少需要一辆警车、几名交警同志在现场值守,风里来雨里去,一守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警力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把宝贵的人力投入到这种定点蹲守上,性价比并不高,而且能覆盖的路段也相当有限。
更关键的一点,是它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问题。
很多司机都抱怨过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钓鱼式执法”。
比如在一条非常开阔、车流量很小的高速路上,限速标准突然从120公里/小时骤降到80甚至60,而且没有任何提前的、充分的警示,然后在限速牌后面不远处,就藏着一个流动测速仪。
很多司机反应不及,一不留神就中招了。
这样的情况多了,大家心里就会犯嘀咕:这到底是为了交通安全,还是为了罚款创收?
这种质疑一旦产生,就会损害执法的公信力,让管理者和驾驶员之间形成一种对立情绪,这显然不是交通管理想要达到的目的。
就在流动测速的争议越来越大的时候,两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了主角。
这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固定测速和区间测速。
固定测速,就像是安插在路上的“常驻哨兵”。
它位置固定,而且按照规定,在测速点前方必须设置明显的提示标志,光明正大地告诉你:“前方有测速,请注意减速。”它的目的非常明确,不是为了偷偷摸摸地抓你个措手不及,而是为了提醒你,这个路段需要控制车速,安全第一。
这种方式公开透明,让人心服口服。
而区间测速,那更是堪称“治愈”老司机“点刹”绝技的终极利器。
以前很多驾驶员有个小窍门,看到测速摄像头了,就猛地踩一脚刹车,等车子通过摄像头那个点的瞬间,速度是符合规定的,然后一脚油门下去,继续超速行驶。
区间测速的出现,让这种小聪明彻底没了用武之地。
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一段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置一个摄像头,记录下你的车子通过这两个点的时间。
然后用这段路的固定距离,除以你花费的时间,就能计算出你在这整个区间的平均速度。
你就算在中间开得飞快,只要你没本事让时间倒流,那么你的平均速度就会暴露一切。
这种方法考核的是一段路程的整体驾驶习惯,迫使驾驶员必须在整个区间内都保持平稳、安全的速度,这对于预防事故的意义,远比抓拍一个瞬间的超速要大得多。
技术的更新换代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交通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从过去有点偏向“以罚代管”的思路,转变为现在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预防为主,服务为先”。
咱们还是拿湖南的例子来说,他们不光是取消了流动测速,还做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
他们组织专家对全省高速的限速标志进行了系统性的排查和优化,把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断崖式”降速路段进行了调整,让限速标准更符合实际路况和驾驶感受。
同时,他们还积极和高德、百度这样的导航公司合作,把最准确的限速信息实时更新到导航软件里,让司机在开车时就能一目了然。
这么做下来,效果怎么样呢?
可能有人会担心,管理看似“松”了,事故率会不会上升?
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后,湖南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数量,反而下降了8.3%。
这个数字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规则变得合理,当信息变得透明,当管理变得人性化,绝大多数人是愿意主动遵守的。
疏导和预防,远比单纯的处罚要有效得多。
更有温度的,是执法方式上的改变。
湖南还推出了一个非常暖心的政策,对于小型汽车,超速10%以下的,不罚款也不记分;超速10%以上但没到20%的,如果是第一次被拍到,也只是给予警告,不进行实质性的处罚。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超过38万起超速违法行为,因为这项“首违警告”政策而免于处罚。
这38万多次的“宽容”,传递出的信号是:我们相信你不是故意要违法的,给你一次机会,希望你下次注意。
这种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的方式,显然比一张冷冰冰的罚单更能赢得民心,也更能让安全驾驶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然,说流动测速少了,不代表移动式的执法就完全消失了。
它只是在进行自我进化和升级。
现在一些地方开始使用一种叫“移动便携式电子警察”的新设备,这种设备功能强大,往路边一放,不仅能测速,还能同时抓拍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违法变道、违规停车等多种交通违法行为,效率更高,威慑力也更强。
同时,像无人机空中巡查这样的高科技手段也开始应用,让执法无死角。
未来的交通管理,会越来越依赖科技,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
其实,让执法行为更加公开透明,是全世界的一个共同趋势。
比如在英国,法律规定所有的测速摄像头都必须漆成醒目的黄色,让驾驶员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在澳大利亚,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开网站,查询到每一个测速点的具体位置。
这种看似“自曝家底”的做法,非但没有让交通秩序变差,反而因为其公平、公开的原则,赢得了驾驶员的理解和配合。
大家心态变了,不再是和管理者“斗智斗勇”,而是共同维护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所以,流动测速的逐渐减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它背后,是技术的进步,是管理理念的革新,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就像一位老司机说的那样:“以前开车,脑子里想的是怎么躲着摄像头,别被拍了;现在开车,心里想的是怎么开得稳当点,安全地把一家人送到目的地。”从被动地害怕被罚,到主动地追求安全,这个转变,就是我们交通管理进步的最好证明。
最终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开出多少罚单,而是为了让每一位出行者,都能平平安安地到达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