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52秒下线一辆的吉利新能源车,撞上迪拜沙漠中的极氪超充桩,李书福三年前的豪言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业最危险的变量
七月的骄阳下,中国车市迎来一场静水深流式的格局裂变。
就在今天,吉利控股集团甩出一张让行业屏息的期中答卷:上半年总销量193万辆,同比增长30%,更令人心悸的是其中新能源车销量突破百万大关,100.1万辆的冰冷数字背后,是73%的同比暴涨和52%的新能源渗透率。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吉利,就有一辆挂着绿牌。
去年台州那场被媒体戏称为“李书福的破釜沉舟”的宣言现场,恐怕没人能预料到,仅仅一年后技术路线的三箭齐发会结出如此凶猛的果实:雷神电混以46.1%热效率发动机+3挡DHT Pro横扫主流市场,800V浩瀚架构在性能赛道树起纯电标杆,自研7nm龍鹰智驾芯片则像神经中枢般链接着天基星座。
三条技术路线同步突进,看似资源分散的豪赌,实则编织出一张让对手窒息的火力网。
54.8万辆,这是银河系列交出的半年成绩单,232%的同比增幅像一柄重锤砸向15-20万混动市场。当E5和星耀8在三四线城市卷起风暴时,县域市场31%的市占率宣告了“缤果下乡”的阶段性胜利。
而在高端战场,极氪用90740辆的销量完成44个月50万辆的里程碑,沙特王室采购极氪001的订单,让这个新锐品牌在迪拜沙漠铺开超充桩时多了几分底气。
更隐秘的杀招藏在品牌矩阵的错位布局中。从沃尔沃、路特斯的百万豪车到缤果的县域代步车,吉利成为中国唯一实现全价格带覆盖的车企。当新势力还在为单一爆款绞尽脑汁时,这套“无死角火力网”已在全球市场溅起血花。
墨西哥街头超越本田的市占率,沙特王宫车库里闪着银光的极氪001,这些具象场景背后是41.2万辆的海外销量和121%的同比增长。但真正的胜负手早已超越单纯销量维度,当欧盟将吉利的电池安全认证体系写入法规,当中东国家集体引入极氪超充协议,中国技术标准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规则。
更凶猛的攻势藏在香港街头。远程超级VAN化身新能源出租车穿梭维港两岸,极氪能源接入香港170座充电站2300个终端,这场以商用车撬动公共出海的战役,远比乘用车出口更具战略纵深。
“智能化曾是吉利最大的软肋”,一位离职研发总监三年前的叹息犹在耳边。如今全球招募的3000名智能研发工程师让研发团队占比飙升至25%,6000人智能化军团的规模甚至超过某些造车新势力全员。
当终身质保+5G远程诊断的组合拳将客户满意度推至自主品牌首位,人才战略与用户服务的双螺旋,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黏性。
在二季度电池业务整合中,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宣告着内部技术体系的深度协同。而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覆盖5个层级、最高算力1400TOPS的布局,则暴露出对标特斯拉FSD的野心。
随着全年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吉利下半年需要再冲刺107万辆。在银河E5持续放量、极氪Mix即将交付的预期下,这个数字看似触手可及。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新能源渗透率在二季度攀升至55%,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能否支撑300万辆级的庞大体量?
沃尔沃44%的新能源渗透率(15.5万辆)和极星51%的增速(3万辆)印证了集团多品牌战略的协同性。而莲花品牌重启性能标签的尝试,则预示着超跑基因将在电动时代获得新生。
站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滨海公路,看着川流不息的吉利车队,突然想起李书福在台州宣言现场挥毫的侧影。这位曾被嘲笑“汽车疯子”的掌舵人,用193万辆的半年销量宣告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维竞赛已进入深水区,当技术信仰刻入基因,全球视野融入血脉,吉利的边界不再是国境线,而是星辰大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数据来源均为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媒体报道,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