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一位电车车主清早醒来,发现车辆续航凭空蒸发20公里。面对质疑,车企客服轻描淡写的一句“系统优化”,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怒火。这类“暗夜偷袭”式的远程升级(OTA),终于撞上了监管铁板——2025年6月1日起,所有车企的OTA升级必须备案,涉及电池、刹车等安全参数变更的,必须审批。偷摸锁电、悄悄降速?违法!
一、新规落地,车企连夜改规矩
特斯拉的APP更新弹窗里,悄悄多了一行倒计时:“升级需用户二次确认”。这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通知》生效后的必然动作。新规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车企的“升级黑箱”:
技术透明化:车企须补报40项核心参数,从雷达性能到系统激活条件,全部纳入监管档案。已上市车型需在6月1日前“补作业”,逾期将面临处罚。
升级分类管:普通功能更新备案即可;涉及电池管理、自动驾驶等核心参数变更,必须审批;若为缺陷修复(如特斯拉单踏板模式召回),需同步启动召回程序,停产停售问题车辆。
责任穿透:明确禁止车企用OTA掩盖设计缺陷。某车企试图以“电池优化”名义修改充电阈值,备案直接被退回——“技术调整”再也不是免责金牌。
二、用户主权回归:你的车,你说了算
新规将选择权交还用户手中。车企若想升级:
必须提前告知升级内容、风险及耗时,用户可拒绝;
禁止强制推送测试版系统,杜绝“把公路当试车场”;
建立完整追溯链,升级日志实时同步监管部门,事故可倒查。
一位Model 3车主展示手机弹窗:“凌晨2点升级?请确认是否熬夜。”这种“打扰”,恰恰是权利觉醒的证明。
三、全球监管合围,中国方案亮剑
新规暗藏国际视野:
抄欧盟作业:借鉴UNECE R156法规,要求车企建立软件版本管理、安全回滚机制,升级包需通过严格验证;
超越欧盟:独创“沙盒监管”,车企量产车需提交24个月深度测试方案,模拟雨雪极端场景,确保系统鲁棒性。
截至6月5日,备案库已收到17家车企64份升级计划,3份涉及电池参数调整的被勒令返工——中国正用最严规则,为智能汽车狂飙拧紧螺丝。
四、行业洗牌:技术霸权终结
新规抬高行业门槛:
小厂淘汰加速:测试成本暴涨,某新势力为满足“仿真+实景”测试要求,研发预算激增40%;
营销话术破产:“L2.9级自动驾驶”“一键召唤”等夸大宣传被明令禁止,统一改称“组合辅助驾驶”;
头部集中加剧:华为、地平线等第三方技术供应商份额激增,缺乏自研能力车企被迫依附生态链。
行业阵痛中,消费者终成赢家。当“夜间幽灵升级”成为历史,中国智能汽车才真正驶向安全之路。(完)
#图文打卡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