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月车市的成绩单,简直让人直呼“离谱”。
在寸土寸金、人口稠密的弹丸之地,单月私家车销量冠军居然只有区区729辆?
这怕是内地十八线小城,一家稍给力4S店的“零头”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拔得头筹的竟是比亚迪,特斯拉勉强探花,而奔驰仅售87辆,连宝马都“力压”它一头。
这份数据,活像平行宇宙的剧本。
印象里,香江不是豪车遍地跑吗?
怎的如今成了国产“电驴”的竞技场?
当然,港人并非一夜之间“粉”上了比亚迪。这桩桩件件,门道深着呢。
先说这惨淡的销量。
总数不足5000,多数品牌两位数,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香港私家车市场,着实“萎靡”了。
油价堪比内地“三倍杀”,购置税又高得离谱,养车成本简直是“烧钱”游戏。
这直接劝退一大票潜在买家。
试想,同样一箱油,内地两百来块,香港得七八百,谁能不倒吸一口凉气?
当然,油价高企、税费加码只是冰山一角。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香港公共交通堪称“天花板”级别。
地铁、巴士、小巴,几乎无孔不入。
加之香港地少人多,路面资源极度紧缺,开车出行常陷“车龙阵”。
与其砸重金买车,然后蜗行龟步,不如舒舒服服“叹”地铁,省时省力又省钱。
另一枚重磅炸弹是,香港正卯足了劲推广电动车。
港府不仅撒钱补贴,还放出狠话,要在2035年全面“封杀”燃油车。
这政策一出,燃油车主们心里怕是七上八下,现在入手燃油车,日后会不会“跳水”贬值?
会不会被限行?
所以,更多人选择“按兵不动”,或者直接拥抱电动车。
这就解释了比亚迪为何能“一骑绝尘”。
一方面,比亚迪自身产品力确实“能打”,性价比在线,续航里程也够用。
另一方面,在香港这种“独一份”的市场语境下,电动车反倒成了更“精打细算”的选择。
再加上比亚迪在香港的营销颇具章法,自然就能C位出道。
特斯拉位列第三,也算意料之中。
毕竟,特斯拉的品牌格调一直“高举高打”,Model Y在香港也颇受“金主”青睐。
不过,比起比亚迪,特斯拉的优势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毕竟,在香港,实用性比“牌面”更重要。
至于奔驰,区区87辆的销量着实“扎心”。
要知道,早年香港可是奔驰的“后花园”。
但现在,在电动化浪潮下,奔驰的优势正在被逐渐“蚕食”。
而且,奔驰在香港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性价比“惨不忍睹”,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
不过,丰田还能稳居亚军宝座,也颇令人玩味。
这说明,丰田在香港的品牌底蕴极其深厚。
早年积累的口碑和信任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动摇的。
而且,丰田的混动车型在香港也颇受欢迎,既能“抠”油,又能抚慰一部分人对燃油车的“执念”。
细看榜单,电动车品牌占据了六成销量。
这意味着,香港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改头换面”式的变革。
燃油车加速“谢幕”,电动车正“粉墨登场”,成为主角。
这不仅仅是政策“推波助澜”的结果,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但话又说回来,香港车市的这种“一窝蜂”电动化转型,真就那么“岁月静好”吗?
恐怕未必。
一方面,电动车的充电问题仍然是“拦路虎”。
虽然香港的充电桩数量可观,但分布并不均衡,而且充电速度也慢如“老牛拉车”。
如果住在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更是难于“蜀道”。
另一方面,电动车的电池衰减问题也让人“寝食难安”。
香港的夏天酷暑难耐,高温对电池的寿命无疑是“釜底抽薪”。
所以,香港车市的未来走向,仍然充满未知数。
电动车是大势所趋,但燃油车也不会彻底“凉凉”。
或许,在未来的香港,汽车不再是“身价”的标榜,而只是一种更为“理性”的代步工具。
就像欧洲的一些城市,人们更倾向于公共交通、单车或者步行,而非“死磕”开车。
香港车市的这个“小而精”的故事,也给内地车市带来了一些“醍醐灌顶”式的启示。
当我们疯狂追逐电动车的时候,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汽车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真正所需的是什么?
或许,在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像香港人一样,选择一种更环保、更便捷、更“接地气”的出行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