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公里续航的插混车即将成为历史?" 工信部等三部门最新公告给新能源车市投下重磅炸弹:2026年起,插电混动车型享受购置税减免的纯电续航门槛将从43公里直接翻倍至100公里,同时纯电动车能耗标准同步升级至GB36980.1—2025新规。这一调整意味着,市场上近20%的插混车型可能面临淘汰,而消费者未来购车的技术标准和成本结构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政策调整核心要点速览
此次技术要求的升级呈现明显的"阶梯式收紧"特征。对于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标准从2018年制定的43公里跃升至100公里,增幅达132%;纯电动车则采用2025版能耗新标,对电池能效提出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设置了2510kg整备质量分水岭,大型SUV/MPV等车型的能耗限值获得适度放宽,体现分类管控思路。
过渡期安排显示,2025年12月31日前已达标车型可自动转入新目录,未达标者需在2025年12月12日前完成技术升级申报。这种"缓冲期+硬指标"的组合,既给车企留出调整窗口,也杜绝了政策套利空间。
续航翻倍的背后逻辑
第一刀砍向"政策套利"车型。43公里续航标准实施六年来,部分车企开发出"油箱大电池小"的应试产品,日常使用仍以燃油为主。新规直接清退这类伪新能源车,预计五菱星辰混动版(83km)等车型首当其冲。
技术协同效应显现。100公里续航要求与当前主流插混技术路线(如比亚迪DM-i、吉利雷神Hi·X)形成匹配,倒逼车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数据显示,2023年新上市插混车型平均纯电续航已达112公里,政策实为对市场趋势的追认。
能耗管理精细化。按2510kg划分两档能耗标准,既避免"一刀切"误伤大型新能源车,又通过140%/145%的电耗上限防止技术倒退。这种设计尤其利好理想L9等高端增程式车型。
车企"生死线"扫描
头部车企从容应对:比亚迪全系插混车型(秦PLUS DM-i 120km、宋Pro DM-i 110km)早已超标布局;长城哈弗枭龙MAX纯电续航105km刚好过线;新势力中理想L7(210km)、问界M5(200km)等增程车型更显技术储备优势。
边缘品牌紧急补课:除五菱外,部分二线品牌的插混车型如东风风行T5 EVO混动版(纯电续航80km)需立即启动技术升级。行业人士预测,2025年底可能出现一波老款车型降价清库存潮。
跨国车企面临挑战:奔驰C350eL(纯电续航105km)等豪华插混车虽达标,但整备质量普遍超过2510kg,需重点优化亏电油耗以满足75%的燃料消耗限值。
消费者与行业影响预判
购车成本可能出现"V型波动":2025年底未达标车型或降价促销,但2026年后失去购置税减免(约减免1.5-3万元)将推高终端售价。以五菱星辰混动版为例,若无法升级,其9.98万元售价可能实际上涨至11.5万元左右。
技术路线加速分化:增程式技术因"长续航+低系统复杂度"优势进一步凸显,纯电平台车企可能加快推出插混衍生车型。蜂巢能源等二线电池厂商若无法突破180Wh/kg能量密度门槛,市场份额恐遭宁德时代挤压。
政策延伸思考:绿色出行的"高标准"时代
当财政补贴退场后,技术门槛正成为调控新能源车市的核心抓手。这次调整传递明确信号:政策红利只属于真正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对于消费者而言,2025年第四季度将是关键决策窗口——既要警惕部分商家炒作"政策末班车"概念,也要关注头部车企基于新标准推出的迭代产品。正如某电池企业高管所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续航数字的游戏,而是每度电所能带来的真实出行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