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产新能源车,这两年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一茬接一茬地冒头,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偷着乐。你还别说,2024年8月这盘点一出来,广汽埃安居然把不少人吓了一跳。27044辆的终端销量,看着不咋吓人,毕竟咱比亚迪那边可都是“十万起步”地吆喝,但你往里头细掰扯掰扯,78%的C端个人用户占比,这可就有点东西了。曾经一提埃安就想起那满大街的网约车,活像出租车里的“六边形战士”,现在还真就杀进了咱们老百姓日常买菜车的圈子了。这事儿你说特不特稀罕?谁能想到“运营车大户”的帽子突然要摘了呢?这背后可是大有文章可写。
说起新能源车,那可真是干仗型市场,大家内卷得比东北的雪还厚。广汽埃安往年在B端市场——也就是各种网约车、出租车队里混得风生水起,被网友调侃成“马路打工人包工头”,不少人都觉得它活该背着“运营专供”这块大石头。可人家不服气啊!你以为埃安只会卖给开网约车的哥?人家也琢磨我咋就不能卖进寻常百姓家呢?于是乎,一招“产品大升级+全新车型矩阵”,新霸王龙、RT、UT齐刷刷亮相,直奔7-15万主流家庭市场。这话搁在那些只会搞B端批发的同行耳朵里,估计都得感慨一句“这小子还真琢磨明白了。”但问题也来了转型这事儿——说说容易,干起来哪有那么顺溜?真的能甩掉“出租车包工头”的历史包袱,迎来新生吗?
其实市场反馈这玩意儿,比丈母娘看女婿还苛刻。你啥本事一眼就能看明白。霸王龙一跨进家庭市场,凭着那点凶猛的性价比,呼啦一下就成了10万级SUV里的当红小鲜肉。甭管你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小城,一问周围开SUV的,有没有正琢磨这款车的,反正“霸王龙”这名儿是混熟了。再看那UT,拼着配置跳进7万级小车市场,一不留神还成了A0纯电车市场的TOP2。RT更不怂,在10万级电轿市场也有一席之地,直接冲进TOP5。你说这要还不算进步,我都要怀疑老天爷是不是玩笑开大了。
这几款车受宠,不光是性能啥的在线,更在于“听劝”。你别说现在自主车企搞用户洞察,都快成“星级客服”了。埃安还真整出个“用户洞察部”,人家直接问用户要啥,不光听,还学着改。霸王龙家庭版那配置升级,压根就是网友们“点菜”点出来的,比外卖还快。再加上超充网络铺得密密麻麻,买电车最大那点“续航恐慌症”也缓一缓。北上广深,平均每平方公里10根快充桩,出门充个电比找厕所都方便——这补能体验,实际上一点没夸张!
但风风火火的背后,不是所有人都买账。先别说这销量环比正经没咋地——2%的增长,顶多算是挠痒痒。毕竟新能源市场卷得离谱,你今天刚突破点小目标,明儿友商给你整个大动作,分分钟把热度全抢了。更尴尬的是,就算C端占比拉高了,不少普通消费者依然警惕你这转型啊,是不是临时抱佛脚?以前开的都是网约车,现在说转C端,谁知道中间还留点啥后遗症。有人嫌弃“你说配置升级,好听,但能保证品质吗?”有人嘀咕“自己家真敢买回家用啊?是不是还是不如那些老牌‘纯私家’新能源香?”
被抠门的家庭主妇一审,三姑六婆再比划一下价儿,能不能最后掏腰包,还真说不准。朋友圈里那种“我看了看还是想观望下”的心态,还没彻底转换。毕竟人们对“运营专属”这顶帽子,印象实在太深。就像有些人小时候爱尿床,就算二十年后成了老板,亲爹妈“那点黑历史”是说忘就能忘的?
再者,新能源买卖可不是单纯销量数字堆出来的。用户口碑、长期稳定性、售后服务……这些个隐形分数一旦拉胯,全得还回去。埃安这次掉头转轨,虽然动作快,但行业里“吃B端饭的车企进C端更难服众”的魔咒,还真不是吹的。比如当年某些以出租车、跑网约车起家的品牌,想洗白成“家用首选”,几年里多少砸了腰包、请了代言,照样三年俩弹窗,半点水花都没泛出来。现在问问身边人,有的甚至还觉得那叫“司机专属”车。
这年头没点出其不意那还叫中国车市?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不是销量小涨,也不是标签转型,而是海外战场的异军突起。兄弟们,埃安这厮居然开始玩“出海争霸”,去年就在泰国和印尼建了厂。你要说出口,哪家车企不吆喝自己“要做世界的车”,可真刀真枪地干进东南亚市场,挤进泰国第二、新加坡前三,还真没多少本土品牌做到。
2025年刚开年,埃安在东南亚飙出花来,咱中国车的范儿这波直接让外国哥们开了眼。这才明白,原来当初国内市场卷出个“铁布衫”,放到海外也照样能舞一圈绣拳。更重要的是埃安不再死磕原来的B端生意,用泰国新工厂,主攻本地C端市场,销量全球排名也混进前十,这火苗子要是烧回来,那市场盘子说不定一下子就做大。
其实中国新能源的“杀手锏”绝不是只依靠某个单一爆款车型,还是得看品牌能不能持续推新,能不能持续听劝,能不能让全世界都叫好。埃安这路数,既搞科技噱头(比如“星源增程”技术预热),又堵心病痛点(例如续航焦虑通通解决),还一边搭平台一边站出海口,活脱脱拼了个“五线全开”。等这些海外风潮和新技术一起发酵,C端市场的天花板,说不定真就直冲阿姨家的炕头去了。
可是,嗨话说得再响,终究得回到现实。表面上,埃安这转型算是有模有样、门面功夫没落下。但新问题又跟着冒头。最直接的嘛,竞争对手可不是吃素的。一边是比亚迪、特斯拉常年霸榜,“卷王”们隔三差五整点新花样;另一边还有五菱、吉利、长安这些默默发力的新锐,谁能保证下一个爆款不是他们家?
更别说品牌历史包袱这事,没法靠一两年“洗盘”立竿见影。市场端那点“惯性思维”,市场也爱用行动投票。网上有种流行观点“卖网约车的突然开始琢磨家庭用户,是不是B端市场缩了,利不高了,才想着转型?”再瞅补能布局,再牛的快充网络,也架不住有些郊区、县城还得端着充电枪找地儿,没法一劳永逸。
你要说技术储备,新一代“增程”技术那些东西,说得天花乱坠,真能立住?谁也不敢打包票。那些年被“宣传新科技”忽悠过的用户,哪个不是“自来粉”变“自来黑”,风向说变就变。还有售后服务——去年小毛病多两回,网友会不会高举“屠龙宝刀”,说这就是运营专属的“顽疾”?
争议更大的,是那些潜伏的意外。假如哪天政策变动,或者头部玩家突袭,埃安的C端位置会不会再次被动?市场不会因为你一时翻红就记住你,用户更不会因为一两款车打榜就对你死心塌地。要想在C端唱主角,除了会造车、还得会讲故事、塑口碑、养社群,这活儿,真不是一朝一夕搞定的。
说了这么多,咱也不能光给埃安“拍大腿”式的鼓掌。你说你C端转型牛,但往好了说是“柳暗花明”,往歪点想那可是“急中生智”。别看现在78%的个人用户比例拿出来倍儿有面儿——转型这链子能拉多长、能拉多粗,还得看你真工夫。质疑的声音不是没道理以前用本事混B端,吃口大锅饭;如今C端玩得转不转,看你能不能真心以用户为本,来一场硬核自我革新。盲目乐观要不得,掉以轻心更不成。毕竟在这新能源江湖,“洗白”容易,守白难,咱老百姓擦亮双眼,总得琢磨清楚点。
都说“狗急了跳墙,车企急了转型”。现在的埃安个人用户占比暴涨,这是真本事?还是一场“漂亮的数据游戏”?有人捧你进头部,有人思忖你能否洗净运营标签,谁能保证以后真成为C端家用首选?你看好广汽埃安的逆袭吗?还是觉得天花板已现、故事讲烂了?评论区整起来,咱们一起唠唠你信不信埃安这步棋能下得长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