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的一则消息,让很多关注小型车的朋友们议论纷纷,那就是关于新款本田飞度的实车照片被曝光了。
提起本田飞度,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曾经是小型车市场里的一个标杆性产品,凭借着灵活的操控、宽敞到不像话的空间以及那台潜力巨大的1.5L发动机,赢得了“平民超跑”的美誉,也积累了非常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口碑。
但是,市场总是在变化的,曾经的王者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根据数据显示,就在不久前的8月份,飞度的月销量竟然只有区区23辆,这个数字对于一款曾经的明星车型来说,无疑是跌入了谷底。
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广汽本田推出了新款飞度,试图通过改变来挽回颓势。
然而,当新款车型的样貌公之于众时,引起的争议却远大于期待。
这次改款,究竟是能让飞度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还是一次让人看不懂的无奈之举呢?
我们先从变化最大的地方说起,那就是它的前脸设计。
现款的第四代飞度,走的是一种可爱、圆润的风格,那两个大大的、像卡通人物眼睛一样的前大灯,是它最具辨识度的特征,虽然有些人觉得它少了一些运动感,但整体上给人一种亲切无害的感觉。
而这次曝光的新款飞度,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整容手术”。
它完全抛弃了之前的大眼萌设计,换上了一套时下非常流行的分体式大灯。
上半部分是一条非常狭长的LED日间行车灯带,看起来眼神犀利了不少,而真正负责照明的远近光灯组则被整合到了下方的保险杠区域。
同时,原来车标附近那片黑色的网状格栅也被取消了,变成了一大块与车身同色的封闭式面板,只在侧面开了几个小小的通风口。
这样的设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向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设计潮流靠拢,试图营造出一种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视觉效果。
但是,这种改变放在飞度这样一台经典的燃油小车上,效果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眯眯眼”造型有些奇怪,甚至有点用力过猛,失去了飞度原有的灵气和亲和力。
尤其是从曝光的低配车型照片来看,当这种前卫的设计搭配上最基础的黑色塑料包围和钢制轮圈时,非但没有提升高级感,反而让整车显得有些廉价和不协调。
可以说,这次外观上的巨大变动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但最终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审美本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但如此激进的改变,对于一款需要走量、迎合大众市场的车型来说,无疑是存在风险的。
除了前脸,新款飞度在车身侧面和尾部的变化就非常小了。
整体轮廓和现款车型基本保持一致,这也说明了这次只是一个中期改款,并非彻底的更新换代。
那个从A柱延伸出来的大尺寸三角窗设计得到了保留,这确实是飞度的一个优点,能够有效减少驾驶员在转弯时的视野盲区,提升行车安全。
尾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后保险杠的造型上,进行了一些微调,但整体观感和现款差别不大。
如果说外观的改变只是“面子”上的工程,那么“里子”部分的变化,或许更能决定它的市场命运。
根据工信部的申报信息来看,新款飞度将继续搭载那台我们非常熟悉的、代号为L15CC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1千瓦,也就是124马力,最大扭矩为145牛·米,与之匹配的也大概率依然是那台CVT无级变速箱。
这套动力总成,客观来说,技术成熟、质量稳定、燃油经济性也相当不错,作为日常城市代步的动力来源是完全足够的。
在过去,这甚至是飞度引以为傲的核心卖点之一。
然而,时代变了。
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几年前的光景。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中国品牌汽车的强势冲击下,以及整个市场向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飞度曾经的优势正在被快速削弱。
我们不妨拿它和现在市场上的热门车型做个对比。
在8到1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消费者现在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以比亚迪海豚为例,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它不仅在使用成本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充电远比加油便宜,而且在性能和配置上,也对飞度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海豚的电动机能带来更直接、更安静的加速体验,车内那块可以旋转的中控大屏、智能化的车机系统、以及L2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这些都是飞度全系都给不了的。
当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一辆更省钱、更智能、配置更高的车时,为什么还要选择配置简陋、内饰基本全是硬塑料的飞度呢?
即便是和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对手相比,飞度的处境也同样艰难。
比如大众Polo、丰田YARiS L 致炫等车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终端售价都给出了相当大的优惠力度,实际成交价早已下探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水平。
相比之下,本田飞度在价格上一直比较坚挺,优惠幅度不大,这就使得它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当品牌光环不再那么耀眼,产品力又没有绝对领先优势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所以,新款飞度面临的真正问题,并不仅仅是外观好不好看这么简单。
它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与当前消费需求之间的脱节。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而不是为过去的情怀和口碑买单。
如果新款飞度上市后,仅仅是换了一张争议性的前脸,而内在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配置水平、内饰用料、智能化体验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并且在定价上依然保持着过去的“高姿态”,那么想要扭转目前销量惨淡的局面,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本田来说,或许是时候放下身段,认真倾听一下中国消费者的声音,拿出足够的诚意,在价格和配置上做出调整,这可能比任何花哨的外观改变都来得更加有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