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汽车圈爆出大新闻:本田突然宣布停止研发大型纯电SUV项目!听到这消息时我正喝着咖啡刷行业动态,差点没呛着——毕竟去年CES展上那款概念车还惊艳全场呢。但仔细看完全球车企的动向,发现这哪是本田一家“踩刹车”,分明是行业面对现实的一次集体战略调整。
一、本田的电动化路线为何“急转弯”?
1. 政策风向突变,美国市场遇冷
特朗普7月签署的“大而美法案”直接砍掉了7500美元电车税收抵免,9月底就生效。这对瞄准美国家庭用户的大型电动SUV简直是暴击——毕竟五米级车型研发成本高,电池和底盘投入巨大,一旦补贴退坡销量不及预期,企业盈利压力陡增。更关键的是,美国充电基建滞后,消费者对纯电接受度远低于预期,转而追捧无里程焦虑的混动车。
2. 从激进到务实:投资削减与重心转移
回溯本田的电动化蓝图,曾豪言2030年推30款电车、年产200万辆。但今年5月财报会上,CEO三部敏宏坦言市场难测,直接将纯电投资从10万亿日元砍到7万亿(降幅30%),并将2030年纯电销量目标从30%下调至20%。取而代之的是混动路线:未来四年全球推13款HEV新车,2030年目标销量220万辆,比2025年翻2.2倍。
---
二、混动成“过渡期”最优解?本田的技术底牌
1. 混动系统增效降本的双重突破
别看本田转向混动,技术升级可一点不含糊。新一代e:HEV系统通过扩大发动机高效区间、优化电驱单元,燃油效率提升超10%。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通过与供应链合作推进零部件共享化,新系统成本比2023年车型降30%,比2018年降50%以上。这对消费者意味着更亲民的混动价格,对企业则是实打实的盈利保障。
2. 灵活产线应对市场波动
本田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他们打造了混流生产线,同一工厂可灵活切换纯电与混动车型生产。这种柔性体系既能消化政策波动风险(比如美国补贴突然取消),又能根据区域需求实时调整产能——例如北美工厂CR-V混动版产量已超原计划60%。
三、纯电真被抛弃了?战略优先级重构
1. 高风险项目暂停,但高端纯电仍在推进
停掉大型SUV不等于放弃电动化。本田明确表示:基于CES亮相的0 Saloon轿车和中型SUV仍将按计划推出。这类车型定位高端市场,搭载新一代电子架构和自研ADAS系统,能通过软件升级持续增值。可见本田在收缩战线的同时,仍保留高潜力纯电项目的火种。
2. 混动成“现金流引擎”,反哺未来电动研发
当下押注混动本质是“以战养战”。混动车技术成熟、市场接受度高,能快速造血支撑研发。正如本田规划:2030年混动销量220万辆的营收,可为后续固态电池、超充网络等纯电核心技术投入输血。这种阶梯式转型,比硬扛亏损抢份额更可持续。
四、全球车企的集体转向:混动迎来第二春?
本田绝非孤例。丰田加码第五代混动系统,日产在欧洲推e-POWER混动车型,连沃尔沃都放弃2030年全电动目标,转向“90%插混+纯电”组合。背后共性在于:
- 政策弹性增大:欧美放缓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欧盟5月修正碳排放标准;
- 用户需求分化:三四线城市充电难、长途出行需求等痛点使“可油可电”成为务实选择;
- 产业链安全性:避免过度依赖动力电池原料(如锂、钴),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五、对中国市场影响几何?本土化是关键
尽管海外调整,本田在华电动化并未收缩。烨品牌新车仍将落地,且中国团队正与Momenta联合开发本土化ADAS系统。但挑战也很现实:国产新势力的智能化内卷(如激光雷达+8295芯片标配)倒逼本田加速技术落地。能否放权中国团队定义产品,将成其电动化破局关键。
结语:转型是马拉松,灵活比速度更重要
本田的“急转弯”看似保守,实则是百年车企的生存智慧:用混动稳住基本盘,用高端纯电卡位未来,再用智能化打通技术闭环。当行业从补贴驱动的狂热回归理性,这种“小步快跑、动态调整”的策略,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正解。毕竟电动化终局未定,活到下半场的玩家才有资格谈颠覆。(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