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

小米汽车这次大规模召回,一时间炸了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难道小米这次搞砸了?是不是新品牌水土不服,连最起码的质量都保证不了?但你冷静想想,这回的动静可真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毕竟一说“汽车召回”,脑子里出现的都是刹车失灵、油门当刹车、气囊弹不出来这种大事。而小米这事,说白了就是一场软件更新,干脆连4S店都不让你去,坐车里点两下就完事了。

那问题来了,这到底算不算召回?到底是小米真有大毛病,还是现在“召回”俩字变了味?我觉得,我们不如把这事儿捋清楚,再看看背后的深层原因。

搞清楚事的来龙去脉其实很简单。国家监管部门发公告说,小米SU7有个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特殊”的场景下系统识别、预警或者应对能力不够到位。如果驾驶员没及时插手,就有可能出危险。说得神秘,其实意思就是自动驾驶还不是100%靠谱,会有理论上的安全隐患。所以,小米干脆用OTA,也就是空中升级,把系统刷一下,把那些极端场景下的bug修了。这事儿,被官方定性成召回。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小米这回召回的数量不少,十一万多辆,而且只占总销量三分之一多,以这个比例来看,是不是代表之前交付的车差不多都集中在这一区间?不过更讽刺的是,实际因为这个问题的车主投诉才4条,没有事故发生,更没有人员伤亡。要不是被监管盯住要求整改,可能绝大多数车主压根没发现车有啥问题。所以,这到底是不是大问题?

我觉着,传统意义上的召回,用户听到都害怕。轮到谁都知道,一辆车要是被召回多半是因为动辄几万上百万辆车存在设计缺陷、工艺失误或者那种一秒能“玩儿命”的故障。你甚至要自个开着车跑一趟服务站,让人家把部件拆了换一遍。可现在智能电动车普及,绝大多数问题是软件,不像以前卡住就是个物理件。

所以这一次,“召回”其实跟我们玩手机系统更新区别不大。用户不开车,在家或者地下车库,连个无线网,APP里点几下,就全都升级好了。可为什么这种操作还被要求走召回流程?是小米矫情,还是监管较真?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逻辑,第一是“监管逐步收紧”。以前搞软件升级,厂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顶多提前发个公告。现在政策新规定落地,OTA本身必须备案,属于“产品本体的一部分”,不能说你今天找个理由偷偷刷个新版就OK。第二是,监管怕车企用OTA玩猫腻。如果OTA能改缺陷,有一天出事了,厂家就说“这个其实是软件问题,我们已经升级了”“你没升级所以出事”,那可不行。这样出事了责任说不清,监管自然得卡紧口子。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所以,现在OTA升级≠普通APP升级,必须上升到召回级别的操作。监管的思考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后就靠这些代码“保驾护航”,万一有个事故,公司不能推说是“你没升级”,也不能悄摸儿地帮用户改点东西再装没事。大家屁股得对着公众,不敢瞎玩。这也算“防患于未然”模式给推到极致了。

小米这次算是新规后第一个被“拿出来遛一遛”的。你说它倒霉也好,起码有行业意义。监管机构摆明态度:别以为智能汽车换汤不换药,软件代码也要一视同仁,跟底盘、转向零件一样,出了问题直接进召回名单里。以后谁还想装糊涂,估摸得再掂量掂量。

但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召回”这两个字太沉重了。普通人看到就慌,哪怕是刷个版本,也一下懵了:是不是买到的这车就成了“问题车”?朋友圈都得开始玩梗了,“你家那小米召回了么?”“有毛病快扔吧”。小米处于出道初期,这种“召回”风波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还真得硬着头皮解释清楚。否则,品牌形象要是口碑刚开了花就被嘲“新人工程样板间”,未免有点冤。

小米汽车这回官方回应倒也算积极,第一时间搞了“答网友问”小栏目,尽可能细致科普这一次的召回本质——非硬件非大故障,只是OTA提升补足。可管你回答得多详细,总有糊涂账算不过去的人,只要认死理“召回=有大毛病”,那你说再多其实也没多久效果。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看到这,不免也得问一句:以后智能车满大街都是,“召回”是不是要常态化?我们的容错率还撑不撑得住?要说汽车行业历来喜欢圆滑点事儿,有毛病扭扭捏捏不愿讲。可智能汽车就不一样,IT思维、互联网机制在里面强得很,搞新东西不怕出bug,就怕改了没人用。但用户预期跟老传统不一样,大多数人对四个轮子的“生命关系”敏感得很。花几十万买的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有家人安全。这种心理落差,暂时还需要时间磨合。

再有一个新趋势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都在“补齐短板”。你看相关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判定标准已经出台:前3秒谁在操控、谁管系统、谁是主责,给你掐得明明白白。以后再有类似事故,谁都甩不掉锅。同时,明确规定了试验方法、功能定义、数据机制等细节。说白了,就是怕你用智能汽车的时候出了事,厂商说技术是新鲜的自己也不太懂,现在只能更缜密地约束。

有人说,以后智能汽车凭数字升级就能趋近于完美,那还要什么召回、服务站?我倒觉得,手机玩崩了重刷系统就是;可车不一样,一级变动牵一发。而且,在中国这样的新兴智能汽车市场,监管不会放松,厂家也不敢掉以轻心。你说小米是因为年轻吃了“头破血流”的亏,也算以身试法给后来者提了醒。

绕到最后,其实我想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车变成了“软件定义硬件”,我们对汽车的标准变了吗?普通人对智能功能,还有没有基本的安全底线和心理阴影?

你说小米是不是冤枉?其实不算。监管制定新规,小米是第一个扛雷的,但这种制度化的规范,对消费者未见得是坏事。只要你是真的消费者,最怕车企不告诉你缺陷,最怕厂商悄悄“甩锅”。现在明着告诉你“OTA升级是召回”,那叫规矩和透明。如果有软件补丁能让你的车更安全,提前通知,比等爆个大新闻才处理强多了。

当然,反过来说,媒体也得转变下词汇“召回”原有的那一套破吓人节奏。以后要信车企官方还是信监管,其实得看两个标准——你是不是拿用户当上帝,你推的升级到底是不是在为安全负责。喊“召回”不等于世界末日,恐慌情绪也不是办法。功能用得明明白白、出了问题有人告知有人修正,这才是智能时代安全感的底线。

这么说下来,其实小米汽车这回是不是“倒霉蛋”,大家各有说法。可是今天小米,明天未必不是蔚来、理想,后天也有可能是特斯拉。智能电车时时推新,大数据大算法,bug和升级永远不会为零。怎么平衡“透明度”“成本”“用户恐慌”三者,其实是摆在每个厂商和整个行业面前的难题。

小米汽车召回升级,智能车标准变化,监管加强保障安全-有驾

总结一句话:软件升级和召回的界限确实正在变模糊,但安全和“怕不怕出事”这条底线不能模糊。与其等问题恶化到收不住,不如早点加入“标准化召回大军”。未来的智能汽车,考验的不光是技术堆叠,还有企业良心和行业规矩。你说自动驾驶算不算真正的黑科技?先看看每个厂商怎么对待一次小小的“升级即召回”,这比百万宣传好用多了。

最后那个老问题再问一遍:如果你买的就是小米SU7,这次召回你会升级车机吗,心里还有没有阴影?你的底线到底是什么?那也许比谁都舍不得丢下钥匙。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