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亏掉近300亿,吉利旗下的极氪汽车终于撑不住了!2025年5月7日,吉利突然宣布要私有化极氪,直接掏出71.4亿美元收购剩余股份,彻底收归己有。这一操作看似“财大气粗”,但背后却是极氪在技术、市场、财务上的多重困局。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以“生态互联+极致性价比”的猛攻直击极氪的核心市场,短短一个月订单破10万,直接抢走极氪潜在客户。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吉利和小米各自出招,谁能笑到最后?
一、吉利“收编”极氪:表面风光,实则亏损难掩
2025年5月7日,吉利的大动作震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吉利提出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剩余34.3%的股份,这一价格让极氪的整体估值达到71.4亿美元,比美股退市前的市值高出24.4%。表面看,这像是一场“高价买入”的豪赌,但其实背后是极氪连年亏损的无奈之举。
回顾极氪的业绩,2021年到2024年这四年间,公司营收从31.85亿元猛增到759.1亿元,看起来风头很劲,但净亏损却也一路飙升,累计亏掉了262.23亿元。2024年,极氪的财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资产负债率高达131%,流动比率仅0.62,短期偿债能力濒临崩溃。更可怕的是,极氪的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2024年亏损高达57.9亿元,完全靠母公司吉利输血来维持运转。
在这样的财务压力下,美股投资者纷纷对极氪失去信心。极氪上市后的日均成交量仅47万股,远不及蔚来的521万股,流动性枯竭导致机构投资者陷入“纸面富贵”的困局。吉利显然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极氪在美股市场挣扎,亏损只会进一步加剧。
因此,私有化成为了吉利的急迫选择,一方面缓解极氪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为港股二次上市铺路。
二、小米汽车的“猛攻”:生态互联+性价比完美压制
如果说极氪的亏损是内部问题,那小米汽车的崛起绝对是它最大的外部威胁。2025年4月,小米推出首款SUV车型SU7,价格区间21.59万到26.59万,与极氪的主力车型001几乎完全重叠。然而,小米的策略十分精准:凭借“生态互联+极致性价比”的组合拳,它迅速打入市场,上市首月订单直接突破10万。
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引发了震动,而极氪001的潜在客户中有30%因为小米的SU7而放弃了购买计划。
小米的杀手锏不仅仅是价格。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小米深谙生态布局的力量。其智能家居产品、手机、平板等设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互联体系,SU7的车机系统与这些设备无缝衔接,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强的“生态体验”。
同时,小米汽车还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渠道优势,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交付量反超极氪的局面。2025年4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是极氪的2.04倍,这直接让极氪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三、港股能否“救命”?吉利的算盘能打响吗?
极氪私有化后,大概率会选择在港股二次上市。
这并非吉利的独创,而是中概股的普遍回归路径。过去几年,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公司回归港股后都实现了估值修复。例如,蔚来港股上市后的估值较美股溢价约15%,而理想汽车则溢价10%。
吉利显然希望极氪能够复制这一成功案例,通过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认可来提升估值。
根据测算,极氪在港股上市后,如果能将市销率提升至1.0-1.2倍,其估值可达75-90亿美元,比私有化前提升30%-57%。这个数字对于吉利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缓解投资者的亏损压力,还能提升市场信心。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极氪能够及时完成产品迭代和成本控制,否则港股市场对亏损企业的容忍度同样有限。
四、极氪的未来:断臂求生还是饮鸩止渴?
极氪的私有化动作虽然能够短期内缓解财务危机,但长期来看,它仍然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小米汽车的持续威胁。
小米规划中的SUV车型价格区间与极氪完全重叠,将进一步压缩极氪的市场空间。其次是极氪自身的技术瓶颈。尽管极氪拥有领先的SEA浩瀚架构,但在智能化技术上始终无法与特斯拉、小鹏等直接竞争对手抗衡。
这种技术溢价的缺失导致市场对极氪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车企转型品牌”上,无法获得更多的科技公司估值加成。
此外,极氪的高端化战略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小米汽车的“技术+生态+渠道”三重压制下,极氪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产品升级并实现全球化布局,否则其高端定位将难以为继。这场战略收缩究竟是断臂求生还是饮鸩止渴,恐怕需要时间来验证。
极氪私有化背后的多重困局,既有内部的亏损压力,也有外部的市场竞争。吉利的私有化决定看似果断,但能否真正实现估值修复,仍然取决于极氪能否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和市场困境。而小米汽车的迅猛崛起则让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更加扑朔迷离。
你觉得,吉利的这场豪赌,能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