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功能迭代陷争议漩涡
5月7日晚间,小米汽车针对SU7Ultra车型的排位模式功能调整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说明问题,在24小时内连续发布两份致歉声明。这起涉及智能汽车功能迭代与用户权益保障的事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发广泛讨论。
核心功能调整触发用户反弹
争议焦点首先集中在排位模式的OTA更新上。该功能在5月5日推送的V1.1.2版本中新增三项解锁条件:需完成安全驾驶理论测试、累计驾驶时长超100小时、通过动态驾驶安全考核。部分用户质疑这些限制性条款与购车时宣传的赛道级性能自由释放存在落差。
小米汽车产品委员会在声明中确认,已暂停该版本推送并启动回滚机制。技术团队正紧急开发新版本,预计需要4-8周完成全量测试。官方数据显示,此次更新共涉及全国327位已提车用户,其中89%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双重技术争议暴露沟通短板
第二份声明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说明争议。有用户通过专业仪器检测发现,该部件在常规驾驶状态下空气动力学效能未达预期。小米汽车承认产品手册存在表述不严谨,并承诺为已购车用户提供三种补偿方案:免费更换标准版前舱盖、赠送价值6800元的小米全屋智能套装或折算等额服务积分。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智能汽车功能迭代的权限边界,以及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准确传达。数据显示,SU7Ultra用户中63%为首次购买智能电动汽车,他们对车辆性能的期待值与实际使用场景存在认知差异。
用户权益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在用户沟通层面,小米汽车宣布建立三项长效机制:成立由工程师、产品经理和用户代表组成的功能更新联席会;每月定期举办技术说明会;重大功能变更前实施7天公示期。这些措施旨在解决声明中提及的决策过程用户参与不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酵期间小米SU7系列订单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官方战报显示,5月6日-7日新增订单1873台,其中Ultra版本占比稳定在21%。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争议与销量并存的现象,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用户体验深水区。
智能汽车发展面临新课题
此次事件为行业带来多重启示: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功能迭代既要保障技术安全,又需维护用户知情权;硬件创新宣传需与真实使用场景精准匹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OTA升级纠纷同比增加47%,用户协议条款明晰度成为投诉重点领域。
小米汽车在声明中强调,将投入2.3亿元用于用户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优化三大模块:建立车辆功能变更数据库、组建用户技术顾问团队、开发可视化OTA更新说明系统。这些举措能否成为智能汽车用户权益保障的新范本,市场将持续关注。
2025年5月8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