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

这两天,接到好几个推销商打来的电话,主题只有一个:某某品牌的车子,底价出售。也不知道他们从何处得到我没有车的信息,希望有可能去看看。

“乱花渐欲迷人眼”,可供选择的太多了。油车?个人觉得不错,价格合适,不担心续航。电车?能耗少,不跑长途的话,性价比挺好。哪一款更难选?价格高有价格高的道理,价格低有价格低的理由,就看自己的需要。

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有驾

问题是,我现在不想买汽车了。没了自驾游的刚需,市内一辆电瓶车打天下,足够了。想停哪儿停哪儿,不担心找不到停车位,更不担心无处不在的违章。什么时候,汽车到了用打电话这种普遍撒网的方式来推销了?

遥想当年,不要说汽车,买一辆自行车之难,今天的人都无法想象。

一九八一年春节后,因为上夜大的原因,每天下班从单位走到当时的扬州师范学院,实在太远了。当年的我,在解放桥附近上班,住在徐凝门桥附近。每周两个晚上一个周日下午三次上课,没有自行车,全靠“十一路”。公交车?别想。班次少不说,去往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公交通达。

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有驾

买辆自行车吧。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便动了心。可是,到哪儿买?找亲戚、托朋友、问同事,团团一圈找下来,一点头绪都没有。不要说最佳的永久、凤凰牌,就是退而求其次的金狮、长征,最不济的大桥等品牌,也买不到。

怎么办呢?一晃半学期过去了。接下来的夏天,如果没有车子,奔波赶路不说,单是每天的汗味儿,就要被蚊子抬走了。没有办法的办法,老妈给远在常州武进一位久不联系的堂舅写了一封信,请求能否帮助买一辆自行车。不限品牌,不限款式。

终于等到舅舅的回信。他们托人在武进县供销社买到一辆长征男款自行车。需要自己去取。看到这消息,兴奋得不行。在一个周六请了一天假,从扬州乘大巴到六圩,乘坐轮渡到镇江。乘火车到武进,一路走一路问,找到舅舅家。看到车子的时候,那感觉比现在的什么宝马奔驰,好上一万倍。

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有驾

第二天起大早,骑车到火车站。办理手续后到了镇江。按照头一天的路线到六圩。然后骑着崭新的长征车回来了!草草吃了两口,赶去上课。那时候没有双休,一周休息一天。

这辆车伴随了很多年。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买了辆金狮女款车,才将它淘汰给家里人。时间过了二十八年。零九年,家里那位忽然动了买汽车的心。在此之前他一直表示不买车。既然动心了,就行动吧。

我们商量后,定下价位十五万左右。他和一位同事一起去看车了。后来得知,他们跑了不少四S店,这种价位段的车子看了不少,都是有标价没有现货。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他们一位同事,同事的家人在福特四S店工作。通过同事帮忙,两人订了一模一样两辆车。

交了订金后,两个人像等候什么似的每天眼巴巴望着。据说一般要等两个月以上才能提车。后来给同事的家人送了两条好烟,等了一个月后拿到了车子。这俩人,忙不迭地将车子开进单位里,急急地给各自的老婆打电话,让下楼看车。

我心里想着“不就是一辆车吗”,到了车子前。红色的福特车喜气洋洋。会说话的那人带了几分讨好地说道:“选了辆红车,洪福齐天,送给你。”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根本不会开车的我,收到丈夫送的车子,还有比这更好笑的事儿吗?他真正喜欢的是黄色,没货!

从此以后,上班有了专职司机,外出游玩有了专职司机。自驾游,更是有了司机、导游和买票者。条件只有一个,陪他开车出去。

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有驾

时光如水,一去不回。当“中国制造”成为一种标签,只要“中国制造”发力,还有什么东西被称为紧俏货?今天的汽车,比我年轻时的自行车烂大街多了。生活中的便捷好像并没有增加多少。尤其市内开车,简直是磨性子。

自行车不再紧俏不几年,摩托车流行了一阵。飙车的快乐,自行车不会有,摩托车一定有。只是,不同城市有一个差不多的结论:第一代摩托车主,几乎都在飙车时消失了。而电瓶车的一骑绝尘,成了城市打工人最好的交通工具。

汽车,暂时不考虑。妄费了打电话人的一番苦心,谢谢!

买车的故事,从艰难到容易的历程-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