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

只要你不是生活在连公交都挤不上去的那个城市,最近网络里刷到“小鹏毛利率爆表”这条新闻,估计都能感受到一丝“新能源行业内卷到飞起”的热浪扑面袭来。

说实话,以前聊造车新势力,咱心里总是“哎呦,这帮人年底大概率又要叫板亏损、烧钱模式。” 可这回,小鹏汽车直接一个“王炸”,摸到了盈利那块门槛的把手,差不多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跨过去。

你没看错,官方三季度财报数据摆在眼前——毛利率高达20.1%,直接超越了“电动一哥”特斯拉和“国产全能王”比亚迪。

你要说厉害,那是真的有点狠。

但话说回来,这份漂亮成绩单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咱还是要先打个问号。

毕竟现在汽车圈的“烟雾弹”和“排兵布阵”层出不穷,一场淘汰赛正在悄悄上演。

小鹏真能在四季度如愿实现盈亏平衡?

这场硬仗能打赢吗?

别着急,咱们抽丝剥茧,一起侦破新能源的“盈利谜团”。

先来敲黑板一遍数据,三季度小鹏营收达到203.8亿元,同比那是翻倍不止,直接拉了102%增长。

最让人瞪大眼的是亏损收缩速度,刚一年,公司净亏损从18个亿大幅缩小到3.8亿(别问,小鹏是怎么做到的)。

毛利率正正好好站上了20.1%,头一次突破那个心理关口,跃上新台阶,和特斯拉LG杯决赛似的,一举定乾坤。

这些数字,直接炸裂朋友圈。

不过,数据飙升背后的推手,还得看MONA M03的“大杀器”属性。

据统计,这款车10月就冲出1.5万台的交付记录,而且已经连续14个月销量破万,妥妥的爆款选手。

G6、G9和全新G7啊,也没闲着,一起在SUV领域凑热闹,10月合计卖出去一万多台。

尤其G6,全年交付量一路飙到6.5万台,增长快到让人怀疑人生。

总得说,全线爆发的交付量才是小鹏刷成绩的秘诀,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交付量已经蹭蹭蹭地干到35.5万台,比去年全年都多。

这下,没人敢说小鹏只会在报告里搞数字游戏了。

但待会儿就得反转话题了。

小鹏的毛利率飙高,是真的靠“降本增效”那一套,还是仰仗一个爆款车型?

你想想,MONA M03这种一枝独秀,万一哪天市场风向说变就变,消费者转身就追新款,盈利大厦是不是就风险巨大了?

单一爆款拉动太猛,反而让人忧虑后劲不足。

从技术授权到服务收入,虽然财报里写得光鲜亮丽,但和整车销售比还是配角。

只是高利润授权业务(服务及其他收入从去年涨到23.3亿),占比还算亮眼。

这一块,主要是跟大众集团那方面合作,“电气架构卖得好”,利润率能飙到七成以上。

这个逻辑说简单点,就是小鹏不仅卖车,更卖技术。

给自己多备一份赚钱的法宝。

不过,这种新尝试能不能一直成功,还得看市场脸色,万一“政策东风”一停,咱们又要重新起跑。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其实整个行业内卷得厉害。

新能源领域现在内外夹攻,卷价格、卷配置、卷体验,没点真本事真熬不过今年。

MONA M03的爆卖能撑多久,小鹏能靠技术授权杀出一条赚钱路,这都是“纸面成绩”。

等到四季度,何小鹏本人在财报会上立了Flag,声称要在今年四季度把公司盈亏做成“0”,吹响盈利冲锋号。

预计营收215亿到230亿,交付量要干到12.5万到13.2万台。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要是都能实现,咱这起“盈利悬案”就能告破。

不过,也得加点冷静剂。

现在小鹏距离盈利只差“临门一脚”,但这个球能不能踢进,不只是数学题那么简单。

市场随时上演“黑天鹅”,销量遇冷或者政策变动,一夜之间就能翻盘。

说到整车销售带货效应,不能不提刚预售的X9增程版。

何小鹏电话会上高调透露,这车在北方和内陆城市关注度爆棚,预售火到同期四倍订单成长。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这属于小鹏产品矩阵升级的典型案例,“一车双能”,既有纯电也有增程,试图打破以往电池里外的界限。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要是未来都能这样推陈出新,增程市场或许会爆发一波。

每年七款新车的豪言,三款现有车型做增程,四款新车双版本,野心不小。

说白了,小鹏现在构建的是“汽车+科技”双赛道,技术授权越来越有话语权。

财报里服务及其他收入高达23.3亿,平均利润率能到74.6%,这家伙比卖车还值钱。

跟大众集团合作扩展,架构不光用到纯电平台,还能部署到燃油、插混车,等于是在汽车产业链里抢技术蛋糕。

这波操作,确实让毛利率蹭蹭往上涨。

但要给点逆风分析。

别光盯着赚钱,高强度投入的黑洞也别忽略了。

比如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类前沿研发,今年拉了近百亿预算,人工智能相关烧掉四十五亿。

何小鹏自曝,大模型训练光算力就用掉三万卡,训练费接近二十亿。

团队差点一度想搁置项目,仿佛是在科技沙漠里挖矿。

好消息是,今年第二季度技术终于有突破,自动驾驶进度提前了快两年。

这玩意儿卖点未来,但短期内就像“资金黑洞”,持续烧钱却一时难见回报。

再说XNGP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全国推广不光要和地方政策博弈,维护成本也不便宜。

机器人业务更是豪赌性质,短期亏钱,长期才有指望——导购、安防巡逻先落地,2030年何小鹏喊话“百万级年销量”,会不会打脸谁都说不定。

所以,巨额投入能不能变现,还得等官方给答案。财报里没说具体回报时间,业绩会上只露一手:“机器人2026年底量产,商业化先从简单应用场景走起。”

只不过,再乐观也需要冷静,别到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市场边界越扩越大,小鹏也不打算只在国内混日子,筹备进军全球化。

中国新能源车扎堆出海,现在一条出口赛道热得发烫,数据一出:上半年汽车出口348万辆,新能源占了其中四成。

到10月这个数字变成44.2%,比亚迪、零跑、奇瑞、吉利全都冲出国门。

但小鹏没照抄传统车企的规模路线,把全球化做成“猎奇小作坊”,而是选了“精细运营”。

2021年选挪威落点启动,后来丹麦开了8个中心,挪威16家,瑞典12家甚至冰岛市场也插了一脚。

和本地分销大户Inchcape、Hedin集团合作,进入波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等四个小而美市场。

在瑞士年底前建网站,奥地利学德国模式搞授权,经销商自营,欧洲门店直接飙到56家,销售服务已覆盖52国。

海外月销量9月首次破5000台,增速快得吓人。

东南亚小鹏X9登顶泰国MPV榜首,马来西亚拿下高端纯电MPV冠军。

欧洲市场半年注册量8000辆,G6成销量传奇。

不满足于卖车,小鹏在德国慕尼黑弄了研发中心,跑步进入本地化生产环节。

印尼交付实现本土化,奥地利麦格纳工厂顺利下线G6、G9。

这一系列本地化操作,提升了小鹏的“出海含金量”。

目标很简单,小鹏希望2027年升级成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年海外销量占一半,2024年就冲击60国,网点过300家。

但咱吐槽一句,传统车企还是大佬,比亚迪月出口8万辆,零跑6565辆,小鹏才4999辆。

攀登路上,压力山大。

2026年小鹏打算发布海外三款新车型,重点是中小型SUV,多样化布局就是不肯放弃一丝变化。

对比同行,小鹏没走粗放扩张,而是稳扎稳打,技术下放+供应链优化来撑住价格。

这样不至于搞成亏本冲量,慢慢做自己的规模。

整体来看,造车新势力都快到生死关口,行业淘汰赛如火如荼,活下来不仅靠创新,还得自我造血。

国内外热点双线开火,研发和市场变现要两手抓。

说到底,小鹏的盈利谜团,聊完数据、分析技术,最后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要有爆款持续能力,要技术能变现,还得进军国际市场。

一旦有风吹草动,比如竞争加剧、新法规出台,都可能让这波盈利之路变成走钢丝。

小鹏是新势力里冲得最猛的主之一,但谁也没法保证明年还能维持这种幸运状态。

车圈有句话,“活下来的拼的不只是跑得快,还有能不能扛得住。”

小鹏要想跨过今年盈亏平衡的门槛,不仅是靠数据,更得看能不能把好技术和市场需求绑在一起,既要大力创新又要不忘赚钱。

这事骨感中带点希望,现实和梦想在这里碰撞。

小鹏毛利率创新高,MONA爆款拉升,全球扩展提速-有驾

你怎么看小鹏这一波“盈利大作战”?

欢迎来评论区各显神通,咱们一块八卦新能车的奇幻冒险。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