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数据,香港中重型卡车每年新车登记就千辆级,跟内地某些城市单月销量都没法比;
轻型货车保有量截至 2022 年大概 10 万辆,看着不算多,但你得想香港就那么点地方:1100 多平方公里,还得刨去山地、建筑,能跑卡车的路就那么些。
为啥这么 “小” 还能叫 “精品市场”?
关键是它的卡车跟香港的城市刚需绑得太紧了。
香港是国际集装箱港,每天从葵青货柜码头运出去的集装箱,得靠重型卡车拉到仓库,或者跨境送到深圳、珠海;
市区里像油麻地、铜锣湾这些老街区,送蔬菜、水果、快递的,只能用小而灵活的轻型卡车:你要是开个长 6 米以上的重卡进这些地方,别说转弯了,连找个地方停车卸货都难。
所以香港的卡车市场不是 “车企想卖啥就有啥”,是 “城市需要啥才能活下去”,这种 “刚需绑定”,从根上就决定了它得 “精”,不能像内地某些市场那样靠规模凑数。
很多人觉得欧系卡车技术强、日系卡车便宜,所以在香港能卖得好,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据行业里的说法,香港港口跨境运输的重卡里,「斯堪尼亚」「沃尔沃」能占 60% 以上,为啥?
不是因为它们名气大,是因为跨境要跑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单程一百多公里,还得拉 20 多吨的货,需要动力足、续航稳,欧系重卡的大排量发动机、耐用的变速箱,刚好适配这个需求:有卡车司机说,跑跨境用欧系车,一年下来故障次数比用其他车少一半,这不就少耽误挣钱吗?
再看市区配送,「五十铃」「丰田」的轻卡到处都是,这些车轴距大多在 3.5 米以内,比内地常见的轻卡短半米多,在老街区窄路上掉头、会车都灵活;
而且维修网点多,比如五十铃在香港有十多个维修点,上午车坏了,下午就能修好,不耽误第二天送货。
之前还听说,有个日系品牌专门给香港市场改了轻卡的货箱高度,因为老街区很多商铺门口有台阶,普通货箱太高,卸货得搬梯子,改矮 10 厘米后,工人直接就能把货搬下来:你看,这不是靠技术多牛,是够 “懂” 香港的路、懂香港的生意。
香港现在新登记的卡车,必须符合「欧盟六期排放标准」,比内地部分地区执行的国六 b 标准还严,而且不符合的老卡车,还会被限制进入市区核心路段。
别觉得这是 “刁难”,其实是在帮市场 “筛选手”。
2023 年香港运输署的数据显示,全年淘汰了超 2000 辆老旧中重卡,这些车大多是国三、国四标准的,淘汰之后,市场里剩下的都是合规的新车,不仅空气好了,卡车的运营效率也高了:老车跑 100 公里要烧 30 升油,新车只要 25 升,对物流公司来说,一年下来油钱就能省不少。
再说电动化,政府给电动商用车免首次登记税普通燃油轻卡登记税要十几万港元,还搞 “新能源运输基金” 补贴充电设施,但真正让电动轻卡起来的,是实际需求。
比如顺丰在香港的快递车,有三分之一换成了电动的,因为市区白天 10 点到下午 4 点,不让燃油轻卡走主干道,但电动车不限行,这样就能多送几趟货。
现在车企也不只是卖电动卡车了,还帮客户建充电桩、搞电池租赁:说白了,是把 “卖车” 变成了 “卖能干活的工具”,这都是政策逼出来的 “精准服务”。
有行业报告说,香港卡车司机里 55 岁以上的占比超 50%,30 岁以下的还不到 10%,年轻人不愿意干,觉得每天开十几个小时车,又累又不体面,这 “司机荒” 可不是小事:要是没人开车,香港的生鲜、物资就没法运,城市都得受影响。
所以车企现在不只是给卡车加个软座椅、装个车载冰箱了,还往车上加智能配置。
比如「AMT 自动变速箱」现在成了重卡标配,不用老换挡,司机脚不酸、手不累;
有的车还加了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跑长途的时候,不用一直盯着路,能稍微放松点。
要说,香港机场货运区最近在试点无人卡车,虽然还只在封闭区域跑,没上公共道路,但意思很清楚:以后要是招不到司机,就得靠机器补。
声明:
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