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夜间303km/h飙车引争议:新手模式、法律风险与车主圈真实体验
上周五晚上,微信群里突然有人甩了个短视频,说是有辆小米SU7 Ultra在城市路口夜里“拉直线”,仪表盘一晃眼就冲到了303公里每小时。那画面,看着真让人头皮发麻——21秒的视频,0到300多的加速,前后不过十几秒。哥们儿群里直接炸锅,有人感叹这动力太猛,也有人开始讨论,这要真出点事儿,是不是厂家也得担责任?
我身边其实已经有朋友订了小米SU7 Ultra。他还没提车,但早就在网上研究透了配置和各种功能。尤其是新手模式这个事儿,他说,小米现在所有的新车都强制给你上“驾驶安全保护”,刚买来的时候最高只能跑140码,等你开够300公里才会解锁高性能。这设计其实挺贴心,新司机或者第一次摸电动超跑的,不至于一脚下去就失控。
可问题来了,就算厂商做了限制,只要开够一定公里数还是能解锁极限动力。有些老司机,一旦过了新手期,上路就敢撒欢。这次视频里的主角,就是把速度直接干到了三百以上。我问我那位准备提Ultra的朋友:“你真敢这么踩?”他笑说,“赛道行可以啊,大马力不拿来玩赛道岂不是浪费?但大晚上的市区飙这种速度,那是真不想活。”
聊起这台52.99万的小米顶配,其实我们圈子关注的不只是马力和极速,还有智能化体验、保养成本这些现实话题。我去年修理厂换电池时碰到一个比亚迪汉EV老哥,他吐槽自己买的时候光看参数,现在发现真正日常用得到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不上那些极限性能。反倒是续航、电耗和软件升级才影响日常心情。
回头再看小米汽车客服的回应,人家讲得很明白:公共道路就是有限速标志,你要在开放道路上开直线竞速或者赛道模式,这属于个人违法行为,公司不会为你的选择兜底。而且官方还特意强调,目前车辆系统没有自动识别并限制公共道路极速,所以用户更需要自律。如果真的出了事故,从法律层面只要车辆本身没缺陷、厂家已经尽到提醒义务,那责任全在驾驶员自己。
有律师专门分析过,如果像视频这样,在市区以远超规定时速(比如超过100%以上)行驶,不仅仅是罚款扣分那么简单,还可能涉嫌危险驾驶罪,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年头谁家不装个行车记录仪?只要警察调取监控或数据,很容易查清楚是谁开的,多大的速度。所以不少老司机私下也劝年轻人别图一时刺激,把自己的未来搭进去划不来。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聊,就是软件更新带来的变化。有些老用户反馈,小米推送1.5.0版本以后,“安全保护”四个字会一直挂在屏幕右上角,让很多刚提新车的人踏实不少。不过实际操作中,也听说有人觉得被管得太死,比如偶尔高速想快点超个车,被限速挡住难免焦躁。但转念一想,比起安全,这点“小郁闷”根本算不了啥。
咱们90后这一代,对高性能电动车又爱又怕。一方面大家都喜欢试试零百加速带来的推背感,可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生活半径其实很有限——上下班堵成狗,高架桥口排队等红灯,你哪有机会随便拉满350码?甚至一些同城二手市场,都流传着一句话:“买高配纯粹为了信仰,用起来还是靠自律。”毕竟二手残值、保险费用,包括偶尔进4S店保养维护,高性能车型往往花销更大,但普通通勤场景根本用不到那些极端参数。
每次看到类似新闻,总会忍不住琢磨,如果当初我的第一辆A级燃油轿车也能轻松破两百,我是不是也曾经冲动过?后来慢慢懂得,再快的机器最终也是服务生活。如果把马力当成炫耀资本,而忽略交通规则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无论什么品牌,都变味儿了。而像小米这种设置多重防护机制,也是希望让更多用户能理性享受科技红利,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新闻里的主角。
最近身边几个准备换新能源的小伙伴,又开始纠结选配置的问题。有考虑入门版稳妥省心,也有人盯着Ultra就是奔着“梦中情驰”。但经历这波风波之后,他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从动力数据变成如何合理使用,以及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毕竟命只有一条,”这是大家公认的一句话,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有分量。在真实世界里,我们都是平凡驾乘者,没有电影镜头切换,更没有彩蛋结局,该守规矩的时候千万别侥幸心理作祟。不然哪天朋友圈刷屏的是自己,那滋味恐怕没人愿意尝试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