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关于荷兰和中国公司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突然对一家名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采取了行动,而这家公司实际上是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资产。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个商业纠纷吗,离我们的生活挺远的。
但实际上,这件事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水里,激起的涟漪已经扩散到了我们很多人都关心的汽车行业,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欧洲的很多大牌汽车还能不能顺利生产出来。
今天,咱们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把这件看似复杂的事情从头到尾聊清楚。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是干什么的。
简单来说,它是一家在全球都非常有分量的半导体公司,尤其擅长制造汽车上用的那种功率芯片。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智能,车里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从电源管理到各种控制系统,都离不开这些小小的芯片。
可以说,安世半导体就是汽车工业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零件供应商。
这家公司原本是荷兰的,但后来被我们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了,所以现在它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资企业。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9月30日。
荷兰政府突然宣布,要以“国家安全”和“治理有缺陷”为理由,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为期一年。
不仅如此,他们还暂停了中方任命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派了一个外国人来临时管理。
这个操作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毕竟这是一家合法经营的企业,突然之间就被东道国政府这样对待,有点像是强行介入别人家的内部事务。
这个举动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背景。
就在荷兰采取行动的前一天,美国刚刚发布了一个新的出口管制规定,这个规定很霸道,意思是只要一家公司里有超过50%的股份是中国资本,那么不管这家公司注册在哪里,美国都会把它当成中国公司来看待,并进行制裁。
而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早就被美国列入了那个所谓的“实体清单”。
所以,荷兰的这次行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在配合美国的政策,借着一个听起来很冠冕堂皇的理由,试图把这个优质的芯片企业从中国手里夺走,既能控制住关键的芯片产能,又能阻止相关技术流向中国。
面对这种几乎是“明抢”的行为,中国的反应非常迅速,而且打出了一套非常精准的组合拳。
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出口某些特定的元器件。
这一招可以说是打到了对方的要害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它最核心、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在我们中国的东莞。
根据闻泰科技发布的财报,公司一年能有一百几十亿的营收,其中东莞工厂的产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的汽车芯片占了全球市场大约12%的份额。
这一下,局面就变得非常戏剧化了。
荷兰政府虽然控制了安世在荷兰的“大脑”,却发现生产产品的“心脏”和“双手”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这就像你占领了一家面包店的收银台,却发现面粉和烤箱都被人锁起来了,你根本做不出面包来卖。
中国的这个反制措施一生效,最先着急的不是别人,正是欧洲那些大名鼎鼎的汽车制造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在10月16日紧急发声,公开警告说,如果安世的芯片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欧洲的汽车生产线可能就要面临停摆的风险。
他们提到的客户名单里,包括了宝马、大众、法拉利等16家欧洲顶级的汽车品牌。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车,就因为缺了那么一颗小小的芯片而无法出厂,这对整个欧洲的汽车制造业会是多大的打击。
这下子,荷兰政府发现自己惹出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安世每年给他们贡献的那点税收,甚至还可能导致当地数千人失业。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荷兰方面开始表现出一些自相矛盾的行为,显得非常慌乱。
一方面,外媒报道说荷兰政府在紧急开会,讨论是不是可以部分解除冻结,希望能和中方沟通,获得出口豁免,好让欧洲的汽车厂能拿到芯片。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做出了非常不友好的举动。
10月17日,安世的中国员工突然收到总部通知,说工资不发了。
第二天,公司内部的系统权限也全部被切断。
这种一边想求人办事,一边又恶化关系的矛盾做法,让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荡然无存。
荷兰的经济部长甚至还出来辩解,说冻结公司的决定是下面商会的人自己干的,跟政府没关系。
这种说法显然很难让人信服,更像是在紧急“甩锅”。
这场博弈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今天的全球化分工中,想单方面卡住别人脖子,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荷兰或许觉得自己有像阿斯麦光刻机这样的王牌,但在半导体这个极其复杂的产业链里,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不仅是安世半导体的核心生产地,更是芯片制造所需的一些关键原材料,比如稀土的主要供应国。
如果中国在这些领域也采取反制,那么受影响的可能就不只是汽车行业了。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和荷兰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双边贸易额已经连续好几年超过一千亿美元。
荷兰在农业、高科技等很多领域都和中国有深入的合作,也从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去破坏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对荷兰自己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闻泰科技正在积极自救,努力协调国内的供应链,首先保障国内客户的供应不受影响。
中国的行业协会和政府也明确表态,支持企业通过法律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国际经贸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遵守规则。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各种封锁和打压,但今天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来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
对于荷兰来说,如果继续沿着错误的方向走下去,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还可能拖累整个欧洲的制造业。
目前他们已经表示愿意重新谈判,但任何有意义的沟通,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则、归还中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化解这场危机的唯一出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