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王提新车的第三天,在上班路口被交警拦下。 一张200元罚单外加扣3分,理由让他当场气炸:车窗贴膜透光率不达标! 老王指着玻璃怒吼:“这膜是4S店出厂贴好的,我动都没动过! ”交警回应更扎心:“谁开车上路,谁就得负责”。
类似剧情正在全国上演。 江苏张先生的新车还没开到家,就被拦下扣分,原因同样是4S店赠送的豪华贴膜礼包透光率不足50%;深圳李女士更冤,提车三天后查违章记录,竟发现扣分发生在自己提车前,系统显示“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当时车还在4S店仓库。
透光率成重灾区:前挡玻璃贴膜透光率国标要求≥70%,4S店捆绑销售的“赠送膜”普遍仅50%-60%,成本不足百元,却以“价值3888元礼包”名义计入车价。 某车主实测4S店所谓“量子膜”,透光率仅45%,销售却咬定“绝对合规”。
临牌悬挂藏雷:河南刘先生刚出4S店大门就被扣12分,销售为图省事,用透明胶把临牌粘在副驾驶脚垫上。 交警直言:“临牌未粘贴在指定区域视同无牌驾驶,直接12分清零”。
原厂配置也中枪:进口车的美规黄色雾灯、运动版车型的“小尾翼”,甚至宝马M系自带的性能标,都被多地交警认定为“非法改装”。 车主崩溃:“厂家装好的,难道要我提车先拆车? ”
交警执法铁律:“法律只认方向盘后的人! ”浙江交警在采访中直言:“就算贴膜是厂家装的,只要透光率不达标,上路就得罚。 不服? 可以申诉,成功率不到5%”。
4S店甩锅话术:“我们只是按厂家标准交车! ”某合资品牌销售私下承认:“透光率? 我们从不检测赠品膜。 客户不问,我们不说,毕竟没人跟钱过不去”。
厂家沉默游戏:湖北老王把交警告上法庭败诉后,转头起诉4S店。 法院判决却让他更憋屈:“贴膜问题可向销售方索赔,行政处罚合法有效”。 而厂家客服仅回复:“建议咨询当地经销商”。
暴利链条浮出水面:
4S店批量采购劣质贴膜,每卷成本仅300元,可贴15辆车,单台成本20元;
包装成“原厂量子膜”后,以2000-5000元价格计入车贷;
车主因膜被罚后,4S店“贴心”推出撕膜服务:收费300元,再推销“合规升级膜”,要价翻倍。
智能配置成新坑:某新势力车主吐槽:“提车时吹嘘L2级辅助驾驶,结果高速上频繁误报警。 4S店竟说‘这只是参考,别太当真’! ”
验车时带仪器:网购透光率检测仪,现场测前挡膜。 低于70%? 当场拒收! 要求4S店书面承诺“配置合规”。
撕光所有贴纸:立即清除4S店贴的广告标、装饰条。 嘉兴屠先生的“油气双燃料车”就因4S店贴的标识不符规定,被罚500元。
提车前查违章:索要临牌号码,通过交管12123APP查询。 发现“出厂自带违章”? 立即要求4S店处理并书面确认。
北京允许上路的蓝色氛围灯,在西安成了“非法改装”;上海检测通过的尾翼,在成都被认定为“遮挡号牌”。 某豪华品牌车主无奈:“我每个月跨省出差,难道要备两套车壳? ”
荒诞的是监管漏洞:车窗膜生产无需强制送检,4S店采购时甚至不索要合格证。 交警坦言:“我们只能路上抽查,源头问题得找市场监管”。
南京车主小陈的遭遇堪称黑色幽默:提车时按攻略带齐了检测仪、合同模板。 开出4S店不到500米,却被交警拦下,原因是他“太紧张”,过路口时车轮压到实线。
“原来最大的坑,始终是握方向盘的人自己。 ”他苦笑着在罚单背面写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