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一句,西安市的清晨有点不一样,渭河北岸的蔡家坡经开区,天刚亮就跟“机器人大军”打了鸡血似的,各种机械臂挥舞着,车间里堪比科幻片现场,师傅们一手把着螺丝,一手还得跟智能系统“斗智斗勇”
电池、驱动,哪哪都挺智能,尤其陕汽的商用车总装车间,那股认真劲儿,估计连旁边的麻雀都能体会到人类的“匠心精神”
这一大早,新能源轻卡“智云S300”正稳稳落地,刚在冻得人蹦高的地方硬生生跑出250公里满载的成绩
宝鸡,老工业基地?是的
但现在,不是普通的老工业,是在新能源行业里那种有点“卷”的选手
说白了,新能源这事儿宝鸡玩得不赖,而且还越来越有板有眼
要是把时间轴拉回到“一五”时期,国家一发令,宝鸡就成了西部的制造业“底座”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之后,这地方转身玩起了绿色出行,还铺了一条产业链,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玩出了新花样
话说回来,龙头企业的动作,总带点“带头大哥”的色彩
“快进键”这个词,放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里毫不违和
陕汽“双轮驱动”战略,蔡家坡的生产车间,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像是在打通游戏的新关卡,一下就把行业节奏推快了不少
“智云”重磅上线,顶级三电技术,说是轻卡中置电驱动的“头牌”,一点不夸张
去年吐鲁番高温,智云S300搞了6000公里测试,驾驶室空调还能稳定,连老司机都敢说“原厂就是不一样”
极寒地带6吨货载,250公里不含糊
整车集成热管理技术,说2C超级快充21分钟补能60%——这速度,手机快充都能自愧不如
冬季加热还省二三成电,电池温度稳定在“黄金区间”,直接让整车寿命上了新台阶
要说“宝鸡智造”,专利一百多项,负责人吐槽行业难题被逐个攻克
这底气,就是敢说“看我就对了”,有点自信还真不是吹的
产线那边,一辆又一辆新能源轻卡下线
再往东走两步,吉利宝鸡基地,整装待发的“银河L7”碰上流量明星一般
“银河系”独家在宝鸡搞,整车年产能20万辆,发动机36万台——产能这词儿得掂量一下,毕竟一颗螺丝都是产能的一部分
还有法士特电驱系统,年年是行业第一
汉德车桥基地产值百亿进了汽车供应链百强
不得不说一句,宝鸡这种“龙头扎堆”,吉利、比亚迪、陕汽凑一桌,商用车、乘用车、核心零部件全都在这,堪称“产业拼图”模式
大伙可能好奇,除了龙头公司的风头,还有啥“隐藏基因”?
产业集群,是的
300多家企业能解决新能源汽车80%配套,别的不敢说,效率那是杠杠的
这是什么体验呢?你说要发动机,隔壁就是工厂,上午说一声,下午就用得上
需要车桥,汉德后备有现货,甚至连新能源车专用电池、智能系统都能本地搞定
零部件企业负责人看片儿说,这物流成本降低了15%,生产周期缩短近一周,早几年还得外地跑路才行
其实这集群模式不光是“拼配套”,还在往高端化冲刺
从“配套”向“创配”升级,比如法士特做电驱系统,汉德车桥玩轻量化
一边本地企业用得开心,一边出口全国甚至全球
2024年,宝鸡的整车产量直接拉到23.5万辆,同比暴涨44.5%
汽车产业总产值600亿,新能源这块贡献快一半增量,整个工业经济也就靠它“带飞”
合着,这百里汽车产业走廊基本已经铺起来了,关中西部、渭河两岸,四个产业区高新区一块儿组团
要不是亲眼见,很多人估计都觉得西部城市没这么猛
说句实在话,产业升级没有政策兜底光靠企业还真办不到事
宝鸡市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这波“政策红利”推得细致
“1+5+N”的高质量发展政策,行业人士表示这配置就像打游戏刷大礼包,拿到手就是优势
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品牌建设、金融支持都搞了定制扶持
市财政每年发5亿专项资金,技术研发、新车型开发、促产促销圈得牢
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20亿,“精准滴灌”产业链,这词咱打上三颗星
2024年,仅产业链就给12家零部件企业融了3亿,有人感慨“融资不是难题,关键是用得上”
服务保障再一说,政府从领导到办事都“亲自下场”,工作机制就搞得跟篮球赛集体配合一样,谁缺啥补啥
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后,土地审批、厂房建设、人才引进统统“保姆式”流程
新投产企业负责人说,签约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算算政策没跟上怕是得多花半年
厂房百万平方米标准化配套,企业可随时插队入驻
项目用地指标直接进了重点保障清单,没“等地”的苦恼
还有,秦创原新型传感器产业创新聚集区,技术融合搞得起劲,新能源汽车跟智能网联、大数据打一盘全局棋,未来感扑面而来
咱这再聊聊城市底气,为什么工业重镇还敢玩“新能源汽车高地”?
你说工业气质吧,不只是老底子,还有创新的执念
从基建“万米深潜器钛合金件”,高铁轨道装备,到新能源车,底蕴和前沿技术在宝鸡共存
2024年,宝鸡全国制造业百强城市排第84位,两年进10位,四月份还被选作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这些荣誉不是白给的,是几十年下来一步步拼出来的
夕阳西下,货运站整齐划一,“宝鸡造”新能源汽车排着队准备出发,绿牌车就像传递未来城市的“使者”,走街串巷、进物流园,都是一种新生活的打开方式
西部工业重镇,不再死板老气,靠一波又一波的技术蓄能和产业集群推进,瞄准省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发动机”,千亿级目标也不是空中楼阁
这么聊下来,宝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盘棋看似简单,其实点点滴滴都带着“精细操盘”的智慧
既有产业龙头,并非一家独大
配套企业更有紧密合作,供应链结构纵横交错,技术与服务齐头并进
政策保障,“保姆式服务”顶住了投资和创新的风口,效率到位,细节入迷
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城市蝶变不仅是经济数字的飙升,也让老工业基地开始有了新的气质:低碳、高效、智能化
这一切靠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的力气,而是集体的默契和扎实操作
放眼未来,宝鸡有基础、有追求,更有技术和政策的底牌
试问一句:下一个工业蝶变会是谁?
大家觉得新能源出行还能带来哪些城市、生活新变化?评论区畅聊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