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开不到1万公里,买车到底划不划算?算完这笔账车主不淡定了
老张最近跟我抱怨,说他那辆心爱的小车快成“收藏品”了。我问他咋回事,他说:“这车买回来快一年了,才跑了不到8000公里,你说我是不是亏大了?”我一听就乐了,这不就是当下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嘛。如今买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但真正把车“开起来”的又有多少呢? 每天堵在高架上半小时,到了公司还得抢车位,周末想出去兜风,结果发现充电站排队比加油站还长。你说这车到底是买了方便,还是买了添堵?
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买车前:我要环游中国!买车后:从家到公司,两点一线。”笑完之后,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我们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一台车,真的只是为了每天在市区里“挪动”吗? 养车的成本到底有多高?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究竟是“血赚”还是“血亏”?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身份,跟大家好好算算这笔账。别急着下结论,听我慢慢道来。
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真不划算吗?
先说说最直观的——油钱。咱们以一辆普通的家用车为例,市区油耗普遍在7-8个油,按现在的油价,每公里成本大概6毛到8毛。如果一年只跑8000公里,光油费就得五六千块。听起来不多?别急,这还只是“开销”的冰山一角。保险呢?停车费呢?保养呢?这些可都是固定支出,不管你开不开,每年都得交。
我有个朋友,买了辆新车,第一年保险花了4800块,小区停车费每月300,一年就是3600。再加上两次常规保养,每次500,总共1000。这几项加起来,就已经过万了。更别提偶尔违章的罚款、洗车费、高速费,还有那看不见的“折旧”。一辆10万的车,三年后可能就值6万了,这可是实打实的“亏”。
有人说:“我买车就是为了方便,算钱干嘛?”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份“方便”背后,是不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每天省下的那点通勤时间,真的值每月上千的养车费吗?尤其是对于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的人来说,这笔账,算起来真的让人“不淡定”。
车主不淡定,到底在“淡”什么?
“不淡定”的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重新审视。我们买车,买的到底是什么?是交通工具,还是身份象征?是生活便利,还是心理安慰?有网友调侃:“我买的是车,养的是‘吞金兽’。”这话虽然扎心,但很真实。车子一旦买回来,它就不再是“资产”,而是一个持续“烧钱”的“负债”。
更扎心的是,很多车的使用率低得可怜。数据显示,我国私家车平均每天行驶时间不足1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趴窝”。你花十几万买的车,一年有300多天都在“睡觉”,它不“贬值”谁“贬值”?而且,车子停得越久,问题越多。电瓶亏电、轮胎老化、机油变质……这些问题,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当然,也有人坚持认为,买车的意义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下雨天不用等公交”、“周末说走就走”、“接送孩子更安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但问题是,这些“幸福感”是否足以覆盖高昂的养车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年只跑几千公里的人来说,这种“幸福感”是不是有点“奢侈”?
算完这笔账,你还会买车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到底要不要买车?”我的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你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长,公共交通不便,或者经常需要跨城出行,那买车无疑是明智之选。但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市区活动,一年行驶里程远低于1万公里,那真的得好好掂量掂量。
现在,共享汽车、网约车、电动车租赁等出行方式越来越普及,“拥有”一辆车,或许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与其花十几万买车,再每年花上万养车,不如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比如,你可以选择一辆性价比高的电动车,充电便宜,保养简单;或者干脆加入“无车族”,用省下的钱去旅行、去学习、去提升生活质量。
买车容易养车难,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在做出购车决定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需要的是一辆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愿意为这份“方便”付出多大的代价?算完这笔账,或许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今的出行环境下,你认为拥有一辆车,还是一件“刚需”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