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固态电池”要改名!中汽研新国标定死规矩,全固态仅1%门槛

9成“固态电池”要改名!中汽研新国标定死规矩,全固态仅1%门槛-有驾

市面上近90%宣称“固态电池”的车型,竟要集体换名字!中汽研新国标明确:原“半固态电池”统一叫“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必须满足“液态物质含量<1%”的硬门槛!反常的是,此前行业里“固态”概念乱成麻,车企把“半固态”吹成“全固态”,液态含量超10%都敢忽悠;更反差的是,就连智己“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按新规也只能归为“固液混合”;但反转的是,这不是给行业“泼冷水”,而是用铁规矩厘清乱象,让消费者不踩坑、技术研发不跑偏!

1. 行业疑虑:改个名、定个标,真能管住乱象?

消息一出,不少人的顾虑都很实在,直击核心:

- 觉得改名“纯属折腾”:“半固态”叫了好几年,消费者刚有点概念,突然改成“固液混合”,会不会越改越懵?本来买车选电池就费劲,这下更分不清谁好谁坏了;
- 担心标准“太苛刻”:全固态要卡“液态<1%”的门槛,现在全球没几家能达标,会不会打击企业研发积极性?那些正在推的过渡款电池,会不会没人敢宣传了;
- 怀疑落地“没下文”:就算标准实施,怎么查企业有没有违规?在役检测、处罚机制能不能跟上?最后会不会变成“纸上规矩”,企业该忽悠还是忽悠。

大家默认,这不过是行业机构的“表面功夫”,看似要规范市场,实则解决不了“伪固态”骗钱、消费者花冤枉钱的核心问题,顶多就是换个叫法而已。

2. 反转拆解:不是形式主义,是给行业“扎紧篱笆”

这些顾虑看似合理,却没看透新国标的核心价值——每一条规则都有实打实的落地支撑,专戳行业痛点:

- 改名是“戳破忽悠”:“半固态”本身就是个模糊词,没有任何明确标准,有的车企把液态含量15%的电池都敢叫“全固态”。改成“固液混合电池”,直接按电解质状态定义,一眼就能看出是“固态+液态”的过渡款,从根源上杜绝企业玩“文字游戏”,以后消费者不用再被五花八门的宣传绕晕;
- 严标准是“筛选真技术”:1%的液态门槛,不是故意刁难,而是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底线。目前全固态还面临“界面接触差、量产良率低”等难题,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倍以上,短期内根本没法大规模装车。标准明确后,能快速淘汰那些靠“固态”概念抬价的浑水摸鱼者,让宁德时代攻硫化物、卫蓝新能源做氧化物的真正研发企业,获得更多资本和资源,反而能加速技术突破;
- 落地有“硬抓手”:新标准2026年正式实施,不是孤立出台的——同步在搞在役检测方法,还明确了违规处罚:企业乱标“全固态”,会被责令整改、罚款,甚至影响产品上牌。比如智己那款“超快充固态电池”,以后必须明明白白标“固液混合电池”;之前某车企吹的“光年固态电池”,液态含量约10%,也得按新规改名,绝非“纸上谈兵”。

3. 3个关键变化,一看就懂新国标到底改了啥

不用懂复杂技术,核心变化通俗又实在:

- 分类不模糊了:以前是液态、半固态、固态“一锅乱炖”,全靠企业自说自话;现在分成“液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三类,按“液态含量”定死边界,再也没模糊空间;
- 命名不忽悠了:“固液混合”比“半固态”更直白,避免消费者以为“半固态”就是“全固态的简化版”,从名字上就断了企业忽悠的念头;
- 研发不跑偏了:以前企业都扎堆蹭“固态”热点,现在明确了“固液混合是过渡、全固态是终极目标”。固液混合能用上现有90%的液态电池产线,企业不用花百亿新建厂房,能低成本推进量产;全固态则有了清晰目标,资本不会再乱投,资源都往核心技术上靠。

4. 实用价值:不管买车还是看产业,都能用得上

新国标的价值远不止“改个名字”,对每个人、每个环节都有实在好处:

- 对消费者:买车时再也不用被“固态”概念坑了!看到“固液混合电池”,就知道是过渡款,续航够日常用但不是终极技术;看到“全固态电池”,才是真高端,液态含量不到1%。简单问一句“按新国标算哪类”,就能避免花高价买“伪固态”;
- 对企业:倒逼大家把精力放在研发上,而不是炒作。比如国轩高科已经在推复合氧化物路线,计划2028年出全固态样品;那些靠“固态”噱头抬价的小厂,以后没人信了,行业竞争更公平;
- 对产业:中国先给固态电池定了统一标准,在全球都占了先机。既让固液混合电池稳步当过渡,又不让全固态研发盲目冲刺,避免急功近利的技术泡沫,让整个产业慢慢走向成熟。

从“概念忽悠”到“标准说了算”,中汽研的新国标看似只是一次命名调整,实则是固态电池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关键一步。它用清晰的规则保护消费者、用明确的门槛筛选企业、用科学的分类引导研发,让技术发展回归本质——这才是标准背后,能推动行业长期进步的实在正能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