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没输,心态输了:国产新能源为何偏爱“洋轮胎”?

为啥国产新能源车很少用国产轮胎?这事儿吧,开局先来一句暴论: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个心态问题。是车企的心态,也是用户的心态,说白了,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大型的、充满表演欲的装逼共谋。

有人说用国产轮胎显得Low,这话说得是是是,但又没完全是。你说现在这些新势力,天天发布会PPT上恨不得把友商按在地上摩擦,什么自研芯片,什么智能座舱,什么一体压铸,听起来跟三体人科技似的,结果临门一脚,在车子唯一接触地面的那四块“压缩毛巾”上,突然就集体谦虚了,非得抱着米其林马牌的大腿不放。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自信,一种深入骨髓的、需要一个外国老哥给你站台才能挺直腰杆的不自信。

技术没输,心态输了:国产新能源为何偏爱“洋轮胎”?-有驾

讲真,新能源车对轮胎的要求,确实是变态级别的。那玩意儿死沉,一块电池跟个棺材板一样压在底下,对轮胎的承载力要求就是加大加大再加大。然后是那个电机,不跟你讲什么线性输出的武德,一脚电门下去,扭矩瞬间拉满,跟雷电法王杨永信给你电疗一样,轮胎要是抓不住地,那就是原地画龙,帅不过三秒,直接社死。这感觉就像你是个修仙的,刚练成了金丹大道,结果发现自己穿了双拼多多九块九包邮的草鞋,一发力,人飞出去了,鞋还在原地。你说尴不尴尬?

还有噪音和续航。电车本身就是个安静的美男子,任何一点噪音都会被无限放大。轮胎要是跟个拖拉机一样嗡嗡响,那车主的心态当场就得爆了。我作为一个每天堵在路上就指望车里那点安静的中年人,这玩意儿是我的生命线。至于滚动阻力,那更是直接跟你的钱包挂钩,滚一圈多费一度电,一年下来就是一笔钱。所以你看,电车对轮胎的要求,翻译过来就是:你得是个穿着金钟罩铁布衫、脚踩风火轮、同时还要会凌波微步的绝世高手。

那国产轮胎是不是真的不行?恰恰相反,现在的国产胎,在性能上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日常家用,绝对管够,甚至在某些单项上,比如静音舒适,做得比一些大牌还好。但问题来了,为啥车企就是不用?

因为当下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掀桌子。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大家都在极限一换一,都在发疯。在这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氛围里,谁敢赌?车企的工程师想的是,我用了国产胎,万一,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出了点什么岔子,或者被哪个KOL拿去跟米其林PS4S做个对比,数据差了那么一点点,那全公司的锅就都是我来背。但如果我用了米其林,就算出了问题,那也是米其林的问题,跟我没关系。看见没,这是一种职场甩锅的玄学,一种“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的自保策略。最好的防守就是直接把锅甩给一个你惹不起的牌子。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事实就是如此。

而且,你得承认品牌玄学的存在。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本人。同样的,米其林那个白胖子,马牌那个小马,在很多人眼里,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标,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虽然我也不知道它好在哪,但它就是牛逼”的非理性光环。会买这些品牌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车企也懂,所以他们宁愿多花点成本,也要把这个“信仰图腾”给你配上,这样车子才能卖得更贵,韭菜们也割得心甘情愿。这简直就是欺负老实人!

技术没输,心态输了:国产新能源为何偏爱“洋轮胎”?-有驾

我之前开特斯拉的时候,就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态。那车的做工糙得跟毛坯房一样,但开出去就是感觉不一样。你问我为什么?我说不出来,就是一种感觉。轮胎也一样。

所以,国产轮胎的困境,不是技术追不上,而是品牌故事没讲好,是还没能把自己修炼成一种“玄学”。它缺的不是研发,是时间,是那种“我家祖上三代都是做这个的”厚重感。你看,外国大牌动不动就是百年老店,我们的牌子还很年轻,在消费者心里,你还是个需要证明自己的弟弟。说到底,大家怕的不是国产胎性能不行,而是怕用了国产胎,自己“显得”不行。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鄙视链。

当然,国产轮胎肯定会越来越好,就像我们的电池和电机一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让市场和消费者都“悟了”的过程。等到有一天,当一个车企老板在发布会上,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旗舰车型,配的就是我们国产的XX轮胎,因为它就是最好的”,并且台下响起的是掌声而不是窃窃私语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扬眉吐气。

但现在,别想了。在分出胜负之前,所有人都得先苟着,用最稳妥的方案,哪怕它不是最优的,也不是性价比最高的。因为在黑暗森林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能过,就是能过。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