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下的会场,还残留着午后的温度。嘉宾们的胸牌反射着投影幕的冷光,桌上的矿泉水瓶肉眼可见地沉着雾气。一份印着“四海智联 协研至善”的资料静静摊开放在席前,如果不是偶尔有手机震动,恐怕没人会在意,它其实印着这个时代竞争的底色。
如果让你做间谍,潜入这个上海的汽车论坛,你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没错,大部分人第一个冲出来的疑问也许不是“讨论了什么技术”,而是“又来了多少圈内大佬”“哪个议题会被炒成头条”之类。但对破案的人来说,现场总想寻找那根最不起眼的线索。于是,我盯上了会议桌下随意搭着的鞋——高跟、皮鞋、运动鞋,来自不同国籍、不同企业、不同语境,但一视同仁地踩在同一块地毯上。
这就是2025中德汽车技术论坛的真实画面。热闹、秩序井然,背后却隐隐带着点内伤——“出海”与“反内卷”。这些词叠加起来,总让人觉得,这场看似高端的论坛,实际像极了一场行业的心理门诊。
案件复盘,不能省略任何一根“证据链”。按照惯例,从最正式的发言开始讲起。主办方IAV董事长傅勤彦英德混搭的普通话虽然标准,却掩不住他言语里的“本土化合作”焦虑。上海地方大员挥手感慨“区域汽车产业协同”,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老工程师师建华,言简意赅丢下一句:“从走出去到融进去,告别内卷,聚焦核心技术。”这话如同法医报告上的死因分析——原因很明确,过程更复杂。
分论坛像手术刀切开两个方向。“出海”这边,芯片标准、全球化供应链、AI合规、产业链整合……一连串专业术语轰炸下来,台下的人不是点头,就是微微皱眉。或许,台上说得起,台下却未必做得到。换个角度想,既然连亚马逊云、奇瑞都坐在一排,无论是云还是车,最后都得面对那个问题:“产业链真的能被一条条‘度量衡’标准串起来吗?”
“反内卷”那头的光景,又像极了加班的研发部。东风、北汽把智能网联、仿真测试、开放平台这些词一顿乱炖,圆桌讨论时,有嘉宾大胆提议,“开放研发生态才是王道”,看看对面,大家都笑了,不知是礼貌还是无奈。高质量,嘴上说起来门槛很高,真落到实践,往往卡在“成本控制”这一关。
既然要亮明态度,那我直说。“内卷”这个词,已经比技术进步本身还要流行。伤害大不大?专业角度分析,高度竞争下,确实能激发效率,但更多时候,这就像验尸时发现死者伤口很整齐,刀法一流——只是没人问,这刀到底是不是伤敌还是自残。与其被赶着卷,不如主动想办法提高生存质量。“出海”当然更残酷,全球一条大河,大家都想上游漂,船大水深处,能不能划出去还真不是光靠口号。
我对论坛里的几个细节印象深刻,既有IAV秀肌肉,展示最新的数据平台、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也有高校教授反复强调合作生态,学界到产业界一条龙。听起来像联欢会,但细究下来,实际更像家族会议——比的是资源、拼的是理性,偶尔还要内心默念两句“同行不是冤家,是某种意义上的镜子”。
当然了,行业人最喜欢用“全栈开发”“仿真验证”“量子计算”这些术语。老实说,这些词某种意义上和法医报告里的专业词一样,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外行人”听起来觉得高大上,二是给“内行人”留下狡猾的模糊地带。你可以说自己很专业,但一到落实,免不了还得回头查一查标准,修一修bug。
现场气氛其实挺微妙,论坛永远不会把争议写在议程上,更多的是台下私语。有人跟我抱怨,说行业太卷——问到底“高质量”如何定义,他们先笑,说,“一行代码、一道工艺流程,最后还是得过现实这关。”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创新速度感叹不已,但他们也偷偷弹一句:“太卷了,大家都不睡觉,我们还怎么玩?”事实就是这样:你想把什么东西推向世界,世界先会推你一把。
如果要加点黑色幽默,大概只有这一点值一提:论坛结束后,媒体合影不到三分钟,台下不少嘉宾就迅速开溜。名片还没发完,微信备注名已经写上了“XX论坛-某某”。直到第二天朋友圈的会议照片点赞到三十条,他们才算正式参与完毕。行业的快,连人情世故都追不齐节拍。
他们说AI、量子计算、智能网联是未来的钥匙。我怀疑,真正的钥匙不是冷冰冰的算力,而是行业里的耐心、信任、和那个正经八百的工匠劲。能做好“不疯魔不成活”的卷,但也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只会卷的祭品,或许这才是“高质量”真正的定义。
结尾还是要留个警句:当“出海”成了必选项,“反内卷”成了主旋律,我们究竟该如何拿捏那条专业线与人性线的边界?技术能定义一辆车的速度,但能不能定义行业心跳的节奏,还得看每个人能不能稳住方向盘——你怎么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