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给i8立了个挺猛的指标:9月交付得超过8000台,最好冲着1万去。结果呢?只交付了5720台。算上8月,累计也才差不多9000台。数据我翻了翻,发现9月前三周i8卖了3481台,剩下9天还得出了2239台,这等于几乎一天卖250台。拜托,这在杭州都很难撑得住,别说外地了。
我朋友小赵在理想4S店做销售,他当时揶揄我:这目标跟吹牛没啥区别,家里也不缺这几个钱。我问他到底问题在哪,他说一部分是供货一部分是客户接受度。你看这车外观,真不是啥大众脸。有点买卖不明白的小众味儿。我说:那为啥还敢定这么高目标?他说:厂家内部压力大,谁敢怠慢李总的小目标啊。
说实话,我当初以为理想纯电走厚积薄发,慢慢堆口碑就好。结果仔细一想,这路子不太好走。你看i6,一个新车型才刚开始交付,理想定的目标是9000到1万台每月。听说现在也就3000多台MEGA撑着。按这个进度,年底想达到2万台纯电销量,全靠纯电单车型爆款得撑着命。理想固然有研发和渠道优势,但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这外观问题我忍不住回想起小时候我爸买车的情形。他买个车只看实用不看外观,得踏实耐造就行。理想i8这设计,我就觉得它更像是在给特定圈子燃情燃得疯,厌烦主流SUV的那种面子粉。但问题是,中国绝大部分家庭买车还是得看实操。前几天我还跟修理工老王聊过,老王说:一辆车销量好不好,售后环节就很重要。你要是车子质量稳定,哪怕外观中看不中用,还是有人抬轿子。理想这车,销量上不去,售后的口碑怎么说呢?没大问题,但这外观,咱说不好听点,存个印象就是难看。
我也没完全否定理想i8的技术能力。理想的增程系统确实比不少BEV作的稳当。研发阶段就像煮一锅汤,供电稳定这汤才算熬上味儿,别看一般消费者对技术半知半解,但心里的安全感其实来自这里。不像一些纯电车吓唬你续航数据那样虚的。只增程做得再好,也抵不过市场容不下你。
说到供应链,这块几年前我就听业内人说,量产难,芯片有时抢不过灰猎豹,电池原料时不时跟地缘政治绑架。这锅理想还得背,谁让它自己定了难得目标呢。其实给供应链讲故事也挺累,好比你家厨房厨师天天跑龙套,主厨硬要每天预定100道菜,最后哪有时间把饭菜炒好?
刚才翻了下我前几个月的笔记,里面写着一句话:理想i8像跑车里的奶爸,技术好但颜值拉胯。就这么个尴尬的定位,没准这就是销量的瓶颈。
难怪网上有些声音调侃:老老实实做增程不好吗?还有人说:理想这是飘了,卖得几百亿年收入都能有了,非得人设一个新能源霸主。其实吧,这事儿我价值判断有点大,咱别急着下定论。毕竟理想也在缓慢推进,层层优化产品线,毕竟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我刚才随手比划了一下,10000台i8假设平均售价35万,产值得350亿左右,纯电加上增程,总体量如果撑到2万台,年产值翻倍还多。但这心算也很粗糙,渠道费用、售后维护什么都没算进,那利润空间就更复杂了。)
这市场上不止理想一个拧巴。路上我见过某热门国产SUV,卖得好,用户反馈差别挺大,有的提车三天走补胎店,有的说油耗吓人。销售跟我说:每次客户不是看皮就看质,买车就是掏腰包买个安心。其实这安心哪家的车企都卖不了多少钱,最终还是拼产品说话。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一款车卖不出去,是产品自身不讨喜,还是市场姿态没把握好?理想i8这样定位的车,未来还能改变被忽略的命运吗?我倒觉得,换个设计,调整营销策略,说不定还能活得更滋润。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设计,这外观到底有多难接受?我朋友小李说,9成没爱好设计的看见i8形状会立马皱眉头。他嘲讽说:就像穿成了高级定制版的雨衣,挡雨是挡雨,但就是不好看。或许理想真的是在硬核技术和审美之间,掉了链子。
话说回来,你们平时碰到的车,外观和性能哪个更先影响你的购买决策?我倒是越来越感觉,纯电车要先从看得顺眼开始,能不能把人拴住,技术是其次。
反正理想的稳步推进看上去真的不简单,卖几千台和卖几万台,至少差了2个数量级。也许这就是新能源车企夹在创新和市场之间,永远走得摇摇摆摆的真实写照。
对了,我刚才又想到个事儿,理想的增程车其实有点让人想起早期油电混动:介于两个世界中间,但风格和市场位置模糊。这个定位优势还是限制?没细想过,其实挺值得琢磨。
你们怎么看,这些折中产品到底是市场过渡还是死胡同?我倒反倒觉得,理想的这种掂量,是这个新能源市场最真实的缩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