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萝吉
地域笑话千千万,江苏省内占一半。
作为一个省内地级市级别的足球联赛,“苏超”意外地火遍全国,甚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热点话题,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江苏十三太保”多年来或严肃、或调侃的“内斗”文化。
而要再问一句,江苏“内斗”文化的根源是什么,那就是相对差异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了。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不均的江苏十三太保,在汽车市场的生态上,会有多大的差异呢?
今天我们就把江苏作为一个样板,结合GDP、人均GDP、市场规模和销量榜单,全面研究下江苏这个汽车市场。
江苏是怎样一个市场?
具体聊“十三太保”之前,我们先看看江苏作为一个整体,在全国车市里是怎样的地位。
江苏人口约8500万,占全国6%;2024年GDP是10.3万亿元,占全国7.6%;人均GDP约16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车市方面,今年上半年江苏总体的新车上险量,达到了83.5万辆,在全国的占比为7.8%,超过了人口占比,GDP的占比非常接近。
新能源方面,江苏省上半年的新车上险量达到41.8万辆,渗透率为50.09%,同时期全国范围的渗透率为49.06%,江苏省略微领先全国平均,但是和它领跑全国的经济水平相比,其新能源渗透率反而明显不及广西、河南、陕西等省份。
按照汽车市场的规模来排序,江苏“十三太保”中,苏州的新车销量、人口和GDP总量都排第一,且相较省会南京的领先幅度都不小,毫无疑问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省份。
但是论渗透率的话,苏州上半年只有46.17%,落后全国的同时,在江苏省内也排在倒数。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并不能直接和经济水平挂钩。
新能源渗透率明显领先的,是南京和徐州,上半年都超过了57%,无锡也达到了53.6%,除了这三个城市之外,其余10个地级市的新能源渗透率,都没能超过50%。
经济层面,江苏省2024年GDP过2万亿的有一个,过万亿的又5个,总量最低的宿迁、淮安和镇江,都在5千亿左右。
而在更能影响当地人购车偏好的人均GDP方面,2024年全国人均GDP为9.6万元,江苏省除了宿迁人均看齐全国外,其余12市人均都超过了10万元,镇江、泰州、南京、扬州均超过15万元,近期在苏超沦为“太湖三傻”的苏锡常,人均都超过了20万元。
以上就是江苏省在人口、经济和汽车市场方面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就从畅销品牌和车型,具体看看“十三太保”的汽车生态,到底有多大差异。
太湖三强
绿茵场上被轮番虐菜的“太湖三傻”,经济层面是江苏省内的绝对高地。和其它省内兄弟相比,人均GDP都高出很多,车市生态也更加相似,但具体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苏州上半年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46.17%,为省内倒数第三,但这并不代表苏州人不喜欢新能源车,只是他们更青睐特斯拉、小米等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比亚迪、吉利的主流新能源车,销量要低很多。
车型总榜上,苏州销量TOP 3分别是Model Y、小米SU7和Model 3,销量远超同价位BBA的燃油车。尤其是特斯拉,在苏州品牌Top 10中排在了第三位,仅次于比亚迪和大众。
比亚迪海鸥、秦L、吉利星愿等10万左右的车型,在苏州也有一定规模,但销量远不及Model Y、SU7等高端车型。
而在燃油车领域,销量最高的也不是主流车型,而是奔驰C、宝马3系、雷克萨斯ES等豪华轿车。燃油车Top 10中,豪华品牌就占据了6席。
毗邻苏州的无锡,销量Top 3也是Model Y、Model 3和小米SU7,但是3款车相较星愿、海鸥、宋PLUS等主流车型,领先幅度并没那么大。
燃油车方面,无锡销量最高的三款车型,也是雷克萨斯ES、宝马3系和奔驰C,Top 10中,豪华品牌占了一半,其余也大多是帕萨特、凯美瑞、RAV4等较高端的合资车型。
和苏州、无锡相比,常州人对小米SU7的青睐度更高,这款车拿下了当地全品类的销量冠军,除此之外,在苏州、无锡没能挤入Top 10的理想,L6在常州排到了第三,同时L7也排到了新能源第十。
至于燃油车,主流车型的存在感明显更高,轩逸排到了第二名,自主品牌的星越L也排到了第四。整体来看,BBA等传统豪华品牌在常州的销量占比,要比无锡、苏州低很多。
苏中五杰
地理层面来讲,处于长江南岸的镇江应该算是苏南城市,但在文化、和苏锡常的认可度方面,镇江已经被划归到了“大苏北”。中和一下各种因素,宁镇扬通泰这五个城市,在人均GDP方面都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统一归到苏中吧。
省会南京的人均GDP,和苏锡常其实差不太多,但南京57.23%的新能源渗透率,要远远超过苏锡常。
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是小米SU7,Model Y、Model 3紧随其后,这3款高端新能源车,相比其它新能源和燃油车,都领先了一大截。而在品牌层面,特斯拉在南京的销量排到了第二,甚至已经超过了苏州。
燃油车方面,南京人对BBA的认可度,也是江苏省内第一,Top 10燃油车中,来自BBA的车型占到了8席,只有凯美瑞、星越L挤进了前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州、无锡排名非常靠前的雷克萨斯ES,在南京就没什么存在感了,燃油车Top 10里,也只有丰田凯美瑞这一款日系品牌。
作为长江北岸唯一GDP过万亿的江苏城市,南通的人均GDP也超过了16万元,没有被苏锡常拉开太远。但是南通人似乎并不热衷于新能源车,新能源渗透率只有43.3%。
南通销量最高的车型,是比亚迪海鸥,Model Y排在第二,上半年销量都在1千辆出头,和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的销量没什么优势,燃油车销量最高的宝马3系和奥迪Q5L,半年销量也都超过了千辆。
有些意外的是,南通人均GDP虽然不拔尖,但对BBA豪华品牌的热情,完全不输于苏锡常,燃油车销量前四位,全部是BBA车型,Top 10中,BBA就占了6个。考虑小米、特斯拉的销量相对较少,可以推测南通人在20-30万元左右价位里,更倾向于传统燃油车。
作为一个位于江北、但更有江南气质的小城,扬州人均GDP在省内也是中等偏上,新能源渗透率48.0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新能源Top 10里,销量过千的只有两个,小米SU7和吉利星愿,再往后是MONA M03,畅销的新能源车里,大多数都是10万元左右的主流车型。
Top 10燃油车里,扬州最畅销的是凯美瑞,虽然第一名不是豪华品牌,但豪华品牌在Top 10里的席位,也达到了7个。
毗邻扬州的泰州,是苏中五杰里人均GDP最低的一个,新能源渗透率46.83%。
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是海鸥、Model Y和星愿,半年销量都超过了700辆,出人意料的是,在常州、南京,以及毗邻泰州的扬州,都拿下销冠的小米SU7,在泰州却连Top 10都没有挤进去。
燃油车Top 10里,泰州和南京打平,豪华品牌席位占了八个,其中TOP 5都被BBA包揽。品牌销量总榜里,奔驰、奥迪也力压丰田,挤进了Top 5。
作为江苏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镇江的人均GDP还是要比江北的“扬通泰”略高一些,但是它的新能源渗透率却只有41.75%,和周边其它市差了一大截。
镇江的新能源Top 10中,小米SU7也没有出现,Model Y、Model 3表现尚可,除了星愿、海鸥、宏光MINI等电动小车外,因为当地有北汽的工厂,极狐两款车也算是难得露了个脸。
燃油车方面,镇江的豪华品牌也不少,但不像泰州那么夸张,Top 10里有6款BBA车型,主流品牌里当地偏爱大众,朗逸、途观L分列三、四名。
苏北五虎
过了“扬通泰”再往北,就是无可争议的苏北地区了,虽然号称“苏北五虎”,但人口、GDP数字都不算亮眼,尤其是人均GDP,普遍都在10万元左右,表现最好的淮安也不到12万元,和苏中地区最低的泰州(15.69万元),也有相当的差距。
徐州人均GDP 10.59万美元,在江苏省排倒数第三,但它的新能源渗透率却高达57.42%,为全省第一。
来到徐州,特斯拉的地位大幅下降,品牌Top 10中没有出现,Model Y在新能源榜里,也只排到第8位。倒是小米SU7销量不低,排在了第三。而最畅销的新能源车,是海鸥、星愿这两款电动小车。
燃油车Top 10里,唯一上榜的豪华车型是奥迪A6L,而且仅仅排在了第十名。销量Top 4全部被大众包揽,再加上第九名的途观L,大众品牌在燃油车Top 10里拿下一半席位。可见大众品牌在徐州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很高。
盐城人均GDP 11.66万元,比徐州高了一些,但在新能源渗透率方面,盐城只有48.6%,和徐州差距极大。
新能源榜单中,小米再次落榜Top 10,除了排在第四的Model Y、和第十的Model 3,其余新能源车君威10万元左右的主流车型。此外在苏中、苏南存在感较低的零跑,也有C11、C10两款上榜。
盐城的燃油车榜单就有意思了,排在前两位的是起亚KX3傲跑和K3,原因也很简单,起亚在中国最大的工厂就在盐城。再往下,朗逸、速腾、轩逸三款合资家轿排在3-5名,整个燃油车Top 10中,豪华品牌只有3款上榜,且排名都相对靠后。
宿迁是江苏省人均GDP最少的地级市,新能源渗透率和盐城相当,为48%。
在盐城的新能源Top 10中,全部都是吉利、比亚迪、五菱、零跑等主流品牌,没有一款高端品牌的车型上榜。
燃油车Top 10中,销量最高的是帕萨特和朗逸,之后还有途观L、途岳,大众品牌占了4席,豪华品牌只有奥迪A6L、Q5L上榜,广义上也是大众集团的产品。所以宿迁这个城市,对大众系车型有明显的偏好。
淮安是苏北五虎人均GDP最高的一个,达到了11.96,但新能源渗透率比镇江还低,只有41.48%,是江苏省新能源渗透率最低的城市。
新能源榜单中,除了排在第七位的Model Y,其余均为10万元左右的主流品牌车型,尤其是Top 3的海鸥、星愿和宏光MINI,都是10万内的电动小车。
淮安销量最高的车型,是大众朗逸,也是上半年唯一销量过千的一个,整个燃油车榜单中,大众品牌包揽了前六位,第七、第八的也是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A6L和Q5L。
大众品牌在淮安的统治力,举国罕见,以至于在品牌销量榜上,淮安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比亚迪没拿下第一的城市。相信淮安如此低的新能源渗透率,也离不开当地消费者对大众的偏爱。
连云港人均GDP是10.18万,新能源渗透率49.41%,在苏北地区中规中矩。
连云港的新能源Top 10,也全部都是10万左右的车型,特斯拉、小米和其它新势力无一上榜。
至于燃油车,连云港显然是整个江苏省最“接地气”的,10款车型没有一个豪华品牌,且排在Top 5的,都是荣威i5、伊兰特、名爵5、朗逸和轩逸这些10万左右的家轿,一直到第七名,都是三厢轿车,销量最高的SUV是星越L,半年也只卖了不足三百辆。
总结
过了一遍江苏十三太保各地的销量数据,能看出一个省内的车市生态,各自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苏南三强的实力不用多说,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苏州的小米、特斯拉销量极高,但新能源渗透率落后全国,说明当地消费者对主流价位的新能源车,认可度其实还很低。
苏中五市的人均GDP不及苏南三强,但在全国依然非常亮眼,再加上南京之外的其它四市,房价、物价相对较低,人们生活水平并不见得比苏南低多少,所以豪华车型的销量占比都很高,以至于不起眼的泰州,燃油榜Top 10有8款都是豪华车。
论经济发展情况,苏北五虎在江苏省内确实相对落后,主流的自主和合资品牌,在当地的销量占比明显偏高,其中位置最靠北的徐州,拿下了省内新能源渗透率第一,且在全国也非常靠前。徐州和苏州的对比,直观反映出新能源渗透率,和经济发展并不直接挂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