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作为一名汽车博主,咱们来聊聊这个有点哭笑不得又确实影响驾驶体验的事儿。以下是一篇符合百家号风格的文章,字数约1000字,请注意,已尽量规避可能存在的敏感词汇:
哈喽,各位老铁,又到了咱们一起聊车的时间。今天咱们不聊性能,不聊价格,来聊一个有点意思,甚至有点让人“破防”的话题。话说近浙江的李先生,就因为一个挺“玄学”的原因,开车被自家车“嫌弃”了,这事儿啊,还得从他的小米SU7 Max说起。
一路警报,只因“眼神儿不好”?
事情是这样的,李先生那天开着姐姐的小米SU7 Max出门,心情本来挺好的。可刚开没多久,车内就传来了“请专注驾驶”的语音提示,中控屏上也跳出“请专注驾驶,注意安全”的提醒。这还不算完,这提示音就像跟李先生较上劲了,一路“叮咚叮咚”响个不停,硬是把他从“好心情”给整成了“好无奈”。
更绝的是,这车他姐姐开就没事儿,偏偏他一坐进去,这警报就“热情”得让人受不了。据他自己统计,这一路下来,警报大概响了二十多次。你能想象吗?开车本就需全神贯注,这警报声时时刻刻在耳边“唠叨”,不烦人才怪!这驾驶体验,直接从“丝滑”掉线到“烦躁”模式。
评论区炸锅:我不是,我没有!
李先生把这段经历拍成视频发出来后,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我懂你!系统以为你睡着了!”“买了小米,眼睛都恨不得睁成一条缝了!”更有甚者,直接调侃道:“以后小米车得加个提示:眼睛小的谨慎购买!”
这事儿也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搜索发现,不光是小米,像领克、深蓝、小鹏、蔚来等不少品牌的车型,都配备了类似驾驶员疲劳监测或注意力监测的功能。而“眼睛小被误判”也成了这些功能下的一个“经典”槽点。
比如,有位汽车博主@DerekTLM 就吐槽,自己明明眼睛小没睡觉,却被小鹏汽车的辅助驾驶系统误判成睡觉,不仅被“警告”,还扣了所谓的“智驾分”。他无奈地表示:“再不优化优化,眼睛小的以后是不是都不能用NGP(导航辅助驾驶)了?”
另一位博主常岩也分享了自己的“血泪史”。他因为眼睛较小,开小鹏、蔚来等车型时,也多次被车内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判定为“分神”。什么“过度疲劳”、“注意安全”的警告提示,简直成了他的“日常BGM”。甚至有品牌的系统在冬天,为了防止他“犯困”,还自动开启了冷风对着他吹!这“关心”也是没谁了。
官方回应:功能正常,但“建议别关”
那么,这些车企是怎么回应的呢?以小米为例,官方客服表示,疲劳监测功能是小米汽车的标准配置,方向盘上装有一颗专门检测驾驶员状态的摄像头。它能识别闭眼、扭头、打哈欠、玩手机等可能代表疲劳或分心的行为,从而发出提醒。如果持续无反应,车辆甚至会自动降速停车。
所以,李先生遇到的情况,在官方看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系统只是忠实地执行了它的识别逻辑,并没有“针对”谁。
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种“误判”呢?客服也给出了答案:可以。在驾驶偏好设置里,你可以把这个疲劳提醒给关掉。但紧接着,客服话锋一转:“不过呢,这个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车主安全,我们并不建议您关闭。”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欲说还休”?一方面承认了技术可能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功能的重要性,希望用户“理解万岁”。
技术进步路上的“小插曲”
说实在的,驾驶员监测系统是好功能,初衷是好的,能在关键时刻提醒甚至干预,避免事故发生,这绝对是科技进步给驾驶安全带来的福祉。它利用摄像头和算法,试图“读懂”驾驶员的状态,这份“用心”值得肯定。
但是,正如李先生和众多网友的经历所示,目前的识别技术,尤其是在面对个体差异(比如眼睛大小、佩戴眼镜、化妆、甚至光线变化)时,还显得有些“笨拙”和“死板”。它可能过于依赖某些单一特征(比如眼睛睁开的角度),而忽略了整体驾驶情境。
这就像一个过于“较真”的监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频繁的、甚至错误的“指正”,反而可能干扰正常的工作(驾驶)。频繁的误报,不仅让驾驶员心烦意乱,分散注意力,甚至可能让人对这项本应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产生抵触情绪。
写在后:理解与期待
我们理解车企在新功能时的“热情”,也明白技术总是在不断迭代中完善。对于李先生这样的用户,车企或许可以在软件层面做些优化,比如增加识别算法的容错率,引入更多维度的判断依据(比如结合方向盘操作、车辆行驶轨迹等),让系统更“聪明”一点,少一些“冤假错案”。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在享受智能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它的“小脾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遇到问题,积极反馈,而不是一味抱怨或选择关闭。毕竟,安全驾驶,终还是需要驾驶员自身的专注和责任。
好了,今天关于“眼睛小开车被误判”的话题就聊到这儿。各位老铁,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或者对驾驶员监测系统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交流!别忘了点赞关注,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