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街头摩托江湖:一场中国制造的烟花与灰烬
前阵子跟老王去越南出差,走在胡志明市那条闹哄哄的大路上,耳边全是摩托车的轰鸣。数来数去,十辆里有九辆挂着本田或者雅马哈标志。倒不是我瞎说,这画面搁十几年前可完全不一样——那会儿中国摩托在这儿横着走。老王还记得,他2002年第一次到河内,那时力帆、隆鑫这些牌子的广告贴满墙角,一台国产车卖得比日系便宜一大截,经销商抢货都快打起来。
其实越南这个地方,道路真心不好走。城市小巷拐来绕去,乡下更别提了,全是泥巴和坑洼。有次我们下乡调研,一脚踩进水沟,好家伙鞋直接陷进去了。这种地形,你要开汽车根本不现实。所以他们家家户户都指望摩托代步——既能载人还能驮货,有时候一家五口加两只鸡也照样骑。
当年日本品牌死贵,一台100cc的小本田要两千多美金,可普通家庭一个月工资才二三百美元,说白了买个车等于半年不吃饭。但自打中国企业来了,这行情就变天了。我听重庆那边师傅说过,当时出口价最低能做到七百美金,还包运费,比日本货便宜一半多。一时间,各路厂家蜂拥而至,据说光广西、云南沿线就开出几十个仓库,每天往外发车像不要钱似的。
有意思的是,那几年国内搞摩托的厂子谁都想分杯羹。有些连名字我现在都没听过的小品牌,也敢组团杀到越南摆摊设点。据群友爆料,有一年展会上,一个做发动机配件的小老板现场拉单,被人挤掉拖鞋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图啥?当然是市场份额呗。一度80%的市场都是咱们自己的,中国冲击成了当地媒体天天念叨的新词。
但好景太短暂。我邻居老刘以前在轻骑干售后,他总感慨:“最怕自己人捅自己。”事实也是这样——价格战卷得飞起,你卖700,我就砍到650,再狠点甚至400多美元甩卖。后来利润薄得离谱,有一次重庆某厂老板私底下吐槽:“每台赚不到30块钱,还抵不上工人的盒饭。”为了活命,只能省成本。这省法可不是啥正道:钢材用次品,链条随便找供应商凑合一下,有时候发动机装配连密封胶都舍不得抹足量。
最夸张的一回,是修理铺师傅讲给我的。他碰见一个刚买的新国产摩托,两个月不到刹车失灵、龙骨断裂,人差点摔沟里。“你问为啥?这玩意钢管壁厚比饮料罐强不了多少!”他说完自己也乐,“修这种破玩意一天顶修仨日系。”
还有更糟糕的事。一些厂家为了追订单,把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当地小作坊,小作坊条件堪忧,用什么材料没人管,只认现金结账。不仅如此,还有假冒伪劣乱象——有人直接贴上假本田标志蒙混销售,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有位越南朋友跟我抱怨:“买回来以为捡漏,其实三天两头坏,不如原装。”
结果呢?恶性竞争和偷工减料一起爆发,大批用户开始怀疑“中国制造”。据2003年的消费调查显示,中国摩托平均用不到两年毛病不断,是日系同类产品故障率五倍。当时微信群里传疯了一句话,“买中国产省钱,但赔的是命和时间”。
雪上加霜的是政策变动。政府看低质产品泛滥受不了了,加关税,从30%猛涨到100%,技术门槛也拔高不少。本身靠低价活着的小厂立刻被拍死沙滩上,大量库存砸手里只能贱卖退市,到06年基本看不到新上的中国燃油车广告牌了。本田一家又把市场拿回八成以上份额,就这么静悄悄翻盘成功。而且他们从头到尾主打“耐用”“靠谱”,承诺十年不用大修,还全国铺维修网点。不信你问问现在那些老司机,他们宁愿多掏钱,也不想再折腾“天天跑修理铺”的麻烦事儿。
不过故事并没彻底结束。这几年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本地对燃油机要求严苛,新机会慢慢浮现出来。有趣的是,中国电动车企换了一套打法,比如雅迪,他们先是在河内建自家工厂,没有急吼吼搞价格战,而是专门针对雨季土路做防水处理,加粗减震设计,还有24小时响应售后服务。据销售顺嘴透露,现在充一次电才0.25元人民币左右,却能跑70公里,而且官方承诺“五年下来至少少操心一半”。群友阿亮去年刚入手,说店员隔三岔五主动电话回访,比他爸当初买汽油版轻骑强太多。“感觉靠谱”三个字,如今终于落到了实处。
还有冷知识插一句:据维修圈流传,现在部分旧款中国产燃油摩托已经成收藏品,因为零部件稀缺,有些玩家专门收废铁翻新留念。这只是极少数人的玩法,多数还是图个怀旧罢了。不过二手市场偶尔还能刷出几辆残存早期力帆或宗申,据说只要焊接补强+全套换件还能勉强再跑几年,就是噪音大耗油高罢咧!
生活嘛,总归兜兜转转。在异国街头看到熟悉但陌生的轮廓,总让人唏嘘。当初靠低价杀出来,如今却学会算长远账;曾经风光无限,到最后只剩下一地灰烬,也是教训吧。但谁知道,下一个机会窗口,会不会又轮到我们?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口述、维修圈闲聊及相关历史报道片段等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