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山东的好多城市里,不少开着三轮、四轮电动车的老年人脸上都乐呵呵的,心里头那块悬了大半年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咱们身边最常见的那种被称为“老头乐”的代步车说起。
这种车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离不开的“腿脚”,去公园遛弯、到菜市场买菜、接送孙子上学放学,全指望它。
可就是这个方便的工具,前些年也成了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难题。
因为早些年生产的时候,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特别明确的标准,导致市面上卖的车五花八门,很多车子到底算不算机动车、能不能合法上路,谁也说不清。
这就让开车的和管车的都头疼,老年人开着出门,心里总犯嘀咕,生怕被交警拦下来,说你这车不合规,轻则罚款,重则扣车,弄得大家出门都提心吊胆的。
面对这个牵涉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关系到全国近三亿老年人出行便利的民生问题,简单地“一刀切”禁止显然不是好办法。
堵不如疏,怎么管得好,又让老百姓满意,这可真是考验一个地方政府管理智慧的大事。
山东省这次出台的新政策,就给全国各地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好思路。
这个政策没有搞得冷冰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实实在在地给车主们带来了好处,特别是让老年人群体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
首先,这个新政策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给了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非标车”一个喘息和适应的机会。
咱们得明白,很多老年人手里的三轮、四轮车,都是好几年前买的,当时花了万儿八千,对他们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现在如果因为标准更新,直接就让这些车报废,那不光是钱打了水漂,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山东的办法是设立一个过渡期,最长可以达到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只要你这辆车能通过基本的安全检测,比如刹车还灵不灵、灯光还能不能亮,就可以去申领一个临时号牌。
有了这个牌子,你就可以在过渡期内继续合法地使用。
这就等于给问题解决争取了时间,也尊重了老百姓的财产。
这一下子就让很多人心安了,就像泰安一位奶奶说的,她的车才买两年,有了这个临时牌照,起码能安安稳稳地用到孙子上初中,不至于白白浪费掉。
这个做法,体现的就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承认历史问题的存在,用温和的手段逐步去化解,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
其次,在路面管理上,政策也发生了非常人性化的转变,从过去那种以罚款为主的强硬管理,变成了现在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的柔性服务。
以前大家最怕的就是在路上被查,因为很多时候执法就是看结果,你违规了,就得接受处罚。
但很多老年人,他们不是故意要去违反交通规则,有时候是真的不了解新规定,或者是一时糊涂走错了路。
现在山东的新政策就强调“教育引导优先”。
比如说,对于第一次违规的车主,交警会先耐心地给你讲解交通规则,提醒你下次要注意,而不是上来就开罚单。
对于那些确实搞不懂政策的老年人,有的地方还会发放“温馨提示卡”,上面用大字和图画标明了哪些路段不能走、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
威海有位王大叔就分享过他的经历,有一次不小心把车开上了城市主干道,结果交警同志不仅没罚他款,还特别和气地给他指了一条回家的近路,让他心里感觉热乎乎的。
这种执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放在了平等沟通的位置上,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谁,而是为了大家共同的交通安全。
当管理带着温度,老百姓自然也就更愿意去遵守和配合。
再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新政策把管理的链条向前延伸,从源头抓起,并且把配套服务做到了家门口。
为什么那么多老年人会买到不合规的车辆?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稱,买车的时候只听销售说得天花乱坠,自己却不懂得分辨。
针对这个问题,山东要求所有销售三四轮电动车的商家,必须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把车辆的主要参数、是否符合上牌标准等信息明明白白地公示出来,让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一目了然。
这就好比给老年人配了一双“火眼金睛”,买车的时候心里有底,不容易被忽悠。
同时,光有源头管理还不够,还得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
各地社区开始定期组织“安全课堂”,这种课堂可不是枯燥地念文件,而是请来专业人士,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手把手教老年人一些实用的知识。
比如怎么自己检查一下刹车的松紧,怎么看轮胎的气压足不足,转向灯不亮了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知识非常实用,聊城一位阿姨就说,她就是在社区课堂上学了之后,回家一检查,发现自己车的刹车真的有点问题,赶紧送去修好了,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危险。
这种把服务送到基层、送到人心的做法,真正把安全防范的网织得又密又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