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财经圈有个事儿,看得人哭笑不得,堪称“战略性草台班子”的年度大戏。
主角是荷兰、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还有倒霉的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大众。
这事儿本质上就像一个段子:一个壮汉,因为害怕邻居家的菜刀有朝一日会伤到自己,于是冲进邻居家,结果没抢到菜刀,反而把自己家厨房的煤气管给踹断了。
这出戏的剧情大概是,荷兰方面觉得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总部存在“安全风险”,于是乎,一套“国家安全”的组合拳打出来,又是审查又是强制接管,操作非常拉风,意图是“防患于未然”。
但他们好像忘了,安世半导体虽然根在荷兰,但它最大、最关键的生产基地之一,在咱们东莞。
这个厂,恰恰是欧洲汽车工业,尤其是德国大众,极其依赖的汽车芯片供应商。
你对人家总部动手,人家在东莞的工厂打个喷嚏,你欧洲的汽车生产线就得进ICU。
果不其然,那边刚动手,这边供应链就“恰到好处”地出现了波动,大众旗下好几款车,包括灵魂车型高尔夫,都面临停产的风险,几千个德国工人的饭碗摇摇欲坠。
这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完美地祛魅了所谓的“大国博弈”和“科技战争”。
我们总以为这些是精英们在精密计算,下着一盘深不可测的大棋。
但安世这件事扒开一看,内核无比草根,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组织的混乱。
欧洲的决策者们,尤其是某些习惯了当“教师爷”的国家,他们的脑回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他们觉得世界还是那个“我说你听”的单声道广播时代,只要祭出“国家安全”“普世价值”这些大词儿,对方就得乖乖就范,为了“顾全大局”而忍气吞声。
他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把全球供应链当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开关的电灯。
他们忘了,过去三十年,正是他们自己,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亲手把这些“傻大黑粗”、利润微薄但不可或缺的制造业环节,一脚一脚地踢到了中国。
汽车芯片,尤其是那些成熟制程的功率半导体、控制器,技术上不是什么登月工程,但它就是个辛苦活、规模活。
欧洲企业觉得这玩意儿不性感,利润薄,自己保留高大上的研发和品牌就行,生产外包出去,财报好看,股价飞天,CEO拿巨额奖金,皆大欢喜。
现在,他们突然发现,当年为了省钱外包出去的“土豆和螺丝钉”,居然成了卡住自己脖子的手。
他们想“去风险”,但这个“风险”本身就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年轻时为了身材苗条,天天吃预制菜,把家里的厨房拆了。
到了中年,想养生了,开始痛斥预制菜不健康,要自己做饭,结果发现家里连个锅都没有。
荷兰这次的操作,就是那个没锅还硬要点火做饭的人,结果就是把厨房给点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叫“安全感的错配”。
对于欧洲政客来说,采取强硬措施,没收一家中资企业的管理权,能带来巨大的“政治安全感”。
你看,我为国家安全采取行动了,我“硬”起来了,选民看到了,媒体报道了,我的政治任务完成了。
至于这个行动会不会导致大众停产、工人失业,那是经济问题,是企业的问题,是德国人的问题,反正不是我这个“安全决策者”的直接KPI。
这种部门墙和短视主义,是所有庞大官僚机构的通病,只不过在全球化撕裂的今天,它的破坏力被放大了无数倍。
而对于企业和产业链来说,安全感是完全另一回事。
大众的安全感,是东莞工厂里的芯片能准时装上货轮,运到沃尔夫斯堡的生产线上。
一个德国工人的安全感,是下个月的工资单能准时到账,而不是一纸“缩短工时”的通知。
荷兰政府用自己的“政治安全感”,摧毁了整个产业链的“经济安全感”。
这是一场典型的“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戏码,只不过这次,神仙把自己也给炸伤了。
我们必须抛出一个冷知识炸弹:现代工业的脆弱性,往往不在于那些最尖端、最昂贵的部分,而在于那些最不起眼、最廉价的环节。
一辆几十万的汽车,可能因为一个几块钱的芯片而无法下线。
这在供应链管理里是个常识,但显然,很多画PPT的战略家们已经忘了这个常识。
他们痴迷于“卡脖子”的游戏,却没意识到,当大家都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时,你掀桌子的唯一后果,就是大家都没得吃,包括你自己。
说到底,这件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全球化不是请客吃饭,它是一张绵密复杂的利益之网。
过去大家合作愉快,是因为有钱赚。
现在地缘政治的风向变了,有人想把这张网撕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但他们忘了,自己也在这张网上。
你扯断一根线,可能会勒到自己的脖子。
那些叫嚣着“脱钩”的人,往往是离生产线最远、对制造业最无知的人。
他们以为脱钩就像拔掉U盘一样简单,却不知道这更像是做一台高风险的分体手术,一不小心,病人就直接送ICU了。
所以,大众停产,欧洲车企的哀嚎,不是什么“反制”的结果,它更像是一场因为傲慢与偏见引发的、可预见的事故。
这就像一个熊孩子,非要去捅马蜂窝,结果被蜇得满头包,然后哭着说“马蜂怎么敢蜇我”。
你说这事儿,除了哭笑不得,还能说啥呢?
我们这些看戏的,也就看着这历史的玩笑,感慨一下人性的本质,真是几千年都没啥长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