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零点,美国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CNN在当日报道中直言,此举“或将永远改变美国的汽车产业”。但问题在于:这场以“保护本土制造业”为名的政策实验,最终买单的却是谁?
美国政府声称,对进口零部件加征关税能“刺激本土生产”,但现实却远比预期复杂。CNN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生产的1000万辆汽车中,没有一辆完全摆脱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更讽刺的是,美国汽车工厂组装的车辆中,超过50%的零部件需从海外采购。这意味着,即便政策初衷是“保护美国制造”,实际效果却可能是“反噬美国制造”。
补偿机制:打补丁还是遮羞布?
为缓解车企压力,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补偿计划”:第一年退还3.75%的零部件关税,第二年降至2.5%,第三年逐步取消。但CNN的分析显示,即便如此,每辆汽车的平均额外成本仍高达4000美元。
这一数字背后,是普通消费者的切肤之痛。考克斯汽车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斯莫克警告:“零部件关税不仅推高新车价格,还让维修、保养和保险费用水涨船高。”换句话说,从买车到用车,美国人将面临全方位的“隐形加税”。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补偿机制本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车企被迫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又不得不为这些成本买单——最终,美国汽车市场可能陷入“越保护越昂贵”的死循环。
墨西哥与中国的“夹缝求生”
CNN的报道还提到,《美加墨协定》(USMCA)本应为北美供应链提供“豁免”,但现实却远不如条款理想。美国大学科戈德商学院教授弗兰克·杜波依斯直言:“几乎没有哪款汽车能达到75%零部件‘本土化’的标准。”
墨西哥作为美国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国,去年对美出口零部件价值达825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无法享受免税待遇。这意味着,美国的关税政策直接掐住了墨西哥的“咽喉”。而中国作为另一大零部件出口国,同样面临“双重打击”——既需缴纳25%的关税,又无法通过补偿机制缓解压力。
这场“关税游戏”中,墨西哥和中国的困境暴露了美国政策的另一个致命问题:全球供应链并非美国一国能掌控。试图通过关税重塑产业链,反而可能加速“去美国化”的进程。
经济代价:600亿美元的“甜蜜陷阱”
CNN的测算显示,若2024年就实施当前关税政策,美国汽车行业需承担60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即便考虑补偿机制,这一数字仍高达400亿美元。
但特朗普政府似乎并未意识到,这并非“甜蜜陷阱”,而是“深坑”。标普全球交通出行公司的预测更具冲击力:2025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同比下降2%,相当于日本对美出口量的总和。这意味着,美国的“孤注一掷”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关税战争”正在吞噬美国自身的经济基础。通用汽车预计损失40亿至50亿美元,而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4%。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和企业的生存危机。
谁在推动这场“政策赌博”?
美国政府将关税政策称为“战略选择”,但事实是,这场“赌博”背后隐藏着多重动机。一方面,特朗普试图通过强硬关税巩固国内支持;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却因成本飙升而怨声载道。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在5月3日公开表示“绝对无法接受”美国的关税政策,并要求重新审视相关措施。韩国也紧急出台三万亿韩元的汽车行业支持方案。这些反应表明,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将盟友推向对立面。
未来:是“保护”还是“毁灭”?
目前,美国政府尚未公布下一步政策动向。但可以预见的是,若关税政策持续数月,2025年美国汽车销量可能跌破1550万辆。而车企库存的耗尽(预计在7月),将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
这场政策实验的最终结局,或许正如CNN所言:“永久改变美国汽车产业”。但问题是,这种“改变”是走向繁荣,还是滑向深渊?
(注:本文信息综合自CNN、《环球时报》、央视新闻等公开报道,时间截至2025年5月4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