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斯巴鲁美国公司宣布全系车型涨价时,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调整,实则是日本车企在美国市场遭遇关税风暴的缩影。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从生产线扩张到供应链重构,这家以“全时四驱”著称的车企正被迫在贸易壁垒中寻找新出路。
关税寒流下的涨价“自救”
根据斯巴鲁经销商内部通知,6月起旗下多款车型将迎来750至2055美元不等的涨幅。这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美国政府4月对进口整车加征25%关税、5月对关键零部件加税的政策,如同两记重拳直击日本车企软肋。作为美国市场年销66万辆、占比达七成的品牌,斯巴鲁近半数热销车型仍需从日本进口,关税成本直接吞噬利润。公司总裁大崎笃坦言:“涨价是为了对冲供应链成本激增,但定价策略与产地无关。”
本土化突围:从装配厂到电动车基地
面对关税压力,斯巴鲁选择将鸡蛋放进更多篮子。其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工厂正投入400亿日元扩建,这里不仅是亚洲外唯一的海外生产基地,更可能成为未来电动车战略的支点。大崎笃透露,公司正考察印第安纳州、得克萨斯州等地,计划2027年启动美国本土电动车生产。这一布局暗藏深意:若能实现电池本地采购并获得州政府补贴,既能规避关税风险,又可缩短供应链——目前从日本进口电池需额外承担25%关税,直接推高每辆车成本超千美元。
行业寒冬中的连锁反应
斯巴鲁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日本汽车业的阵痛。丰田预计单4-5月营收损失就达84.6亿元,全年损失或超700亿元;日产、马自达干脆暂缓发布全年预期。据估算,日本车企全年因关税造成的损失将突破190亿美元。更严峻的是,这种压力正沿着产业链传导:斯巴鲁涨价前,福特已率先将墨西哥产车型提价2000美元,关税博弈已演变为全行业的成本转嫁战。
电动化转型:破局还是豪赌?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斯巴鲁正通过扩大美国产能对冲风险,但电动车赛道才是真正的生死局。公司计划将美国市场电动车占比从目前的不足5%提升至2030年的40%,但这条路布满荆棘:特斯拉本土化率已超95%,大众、现代等对手也在加速北美建厂。大崎笃承认:“电动车盈利需要规模效应,而规模取决于本土化速度。”
当关税成为悬在进口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斯巴鲁的涨价与扩产更像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场博弈没有赢家——消费者为成本埋单,车企在夹缝中求生,而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裂痕正在关税政策下持续加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率先完成供应链的“本土化重生”,或许才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您认为关税壁垒最终会重塑全球汽车格局,还是催生新的技术革命?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