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

讲真,最近工信部那个关于燃油车的表态,简直就是往滚烫的火锅里扔了一大块冰。所有新势力和电吹风们都看傻了,本来以为已经到了决赛圈,大家都在拼刺刀了,结果裁判突然吹哨说,中场休息,并且给对面那个快被打死的哥们灌了一口红牛。

这操作什么意思?三体人看了都要从脱水的状态里气活过来。这哪是发文,这明明是几个司长级别的领导,对着所有新势力和魔怔电吹车主,开了一瓶二锅头,然后说: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讲什么情怀。电动车是未来没错,但未来还没来,今天谁敢让几百万汽车产业工人没饭吃,谁就是跟现实过不去。

大家总以为产业升级是压缩毛巾,热水一泡就瞬间膨胀,6到飞起。但现实是,这盘大棋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学问题,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你这边PPT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吹得天花乱坠,那边一个发动机厂几万工人下岗,一个变速箱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人喝西北风,这责任谁来扛?真以为靠直播带货就能解决再就业了?开什么玩笑。

所以工信部这个“关照”,根本不是转向,也不是和稀泥,而是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掀桌子”。潜台词就是:你们新势力别太过分了,别真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可以把桌子掀了。桌子没了,大家都没得吃。我今天就是要告诉你们,桌子腿,也就是燃油车的基本盘,还硬得很。我不光不让你们掀,我还要给它加几根钢筋。就问你怕不怕?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这背后第一个信号,就是对技术崇拜的一次降维打击。

我们总爱聊什么激光雷达、算力平台、智能驾驶。听起来特别赛博朋克,感觉明天就能开着车在天上飞。但讲真,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马斯克的代码里,而是在每一个把马路当自家客厅的山东老头乐里。你的车算力再高,能算出一个大爷什么时候会以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横穿马路吗?你的雷达再多,能预判一个外卖小哥为了抢单会不会突然在你面前表演一个旱地拔葱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现实,不讲道理的现实。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特斯拉的韭菜,对此深有体会。那个所谓的Autopilot,在上海高架上,前车一个急刹,它比我还慌,那警报声叫得比我还惨。高速上遇到大雨,它就瞎了。更别提那些幽灵刹车,开着开着突然给你来一脚,三体人看了都以为水滴来了。这种所谓的“高科技”,在混乱的真实路况面前,就是个笑话。而燃油车呢?它不跟你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它就一个逻辑:你踩,它就走;你刹,它就停。简单,粗暴,但可靠。能过,就是能过。

第二个信号,是把“混动”这个叛徒直接扶上了太子位。

纯电车主和纯油车主常年互相瞧不上,一个笑话对方是工业垃圾,一个嘲讽对方是电动爹。结果工信部这一手,相当于直接把两边都架起来烤,然后指着中间那个一直被骂“杂种”的混动说:他,才是版本答案。

坏了菜了,这下小丑竟是我自己了。

你看上海的政策多有意思,新能源补贴1.5万,国六b燃油车补贴1.3万,就差2000块。这叫什么?这就叫“雨露均沾”,但实际上是在说:我知道你们都不完美,纯电有续航焦虑,纯油有排放压力,那你们就不能各退一步,生个孩子吗?于是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这两个究极缝合怪,就成了最大赢家。

市区用电,一公里一毛钱,比坐地铁都便宜;长途用油,加油站遍地都是,毫无焦虑。能上绿牌,省下十万块牌照钱。这简直就是给中国特色家庭量身定做的“任意门”。比亚迪的DM-i卖爆了,理想成了奶爸神车,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就是悟了,悟了什么?悟了中国人买车,不是为了环保,不是为了科技,是为了“我全都要”。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能自己发电。这种好事儿,只有混动能给你。我一直觉得,汽车销售和健身房教练是同一个宇宙观下的两种职业,都是先制造焦虑,再贩卖解药。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第三个信号,也是最核心的,是对“品牌玄学”的一次无情嘲讽。

总有人说,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卖的是一种信仰。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买这些车的人,他们的决策逻辑和我们普通人不在一个维度。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跟你聊品牌故事;你跟他聊充电桩,他跟你聊马斯克要去火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买车是为了过日子,不是为了修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省心的、能拉着一家老小到处跑的工具。他们不在乎这车能不能OTA,零百加速是3秒还是8秒。他们在乎的是,冬天回东北老家,这车会不会在半路趴窝;保养一次是500还是1500;开三年卖掉,是亏2万还是亏8万。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烦死了,真的!

工信部的政策,就是把所有这些虚头巴脑的“品牌光环”和“科技信仰”全部打回原形,告诉市场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别扯淡,回归需求。充电不方便的县城用户,你让他买个电动爹,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每年都要跑几千公里长途回家的,你让他买纯电,这不是让他把时间都浪费在高速服务区找那个【充电圣杯】上吗?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别吹电车了!工信部摊牌:几百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比你的智能座舱-有驾

结论就是,别听那些KOL瞎逼逼,也别看车企发布会上的表演。选车这事儿,最后还是得回归到你自己。你得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有固定车位和充电桩吗?我每年跑长途的频率高吗?我买这车是打算开到报废,还是开两三年就换?

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你该买什么车,心里就有数了。政策从来不是让你去跟风,而是给你一个不跟风的底气。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这个比喻可能不太对,但又懒得改了,你们就当看个乐子吧。说到底,工信部这次就是不装了,摊牌了,它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让一部分人先“未来”起来,但绝不能让大部分人的“现在”过不去。而那些所谓的趋势,在现实的铁拳面前,都得稍息、立正、挨打。但讲真,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选那个销售最漂亮/声音最好听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人性如此,不服憋着。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