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神话”,终于在一纸来自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公文面前,被撕开了一道刺眼的裂口。这可不是什么例行公事,调查清单上赫然列着288万辆车,基本上把特斯拉这几年卖得最好的、带FSD功能的车一网打尽了。
风暴的中心,是一连串让人后背发凉的事故。在报上来的44个案例里,有的车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车开了FSD后,像瞎了一样无视红灯,直愣愣地冲向护栏;有的更邪门,走着走着突然就往对向车道上拐,跟正常开车的哥们儿来了个“亲密接触”。
更要命的是,在2023年,这个所谓的“未来”,亲手制造了一场血淋淋的悲剧,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此消逝。那个被马斯克吹上天的FSD,现在正用最残酷的方式,给所有信徒敲响了丧钟。
从名字开始的忽悠
说白了,这祸根,可能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就藏在“FSD”这个听起来高大上无比的名字里。“Full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听听,这词儿给人的画面感就是:一上车,手机随便刷,咖啡随便喝,甚至眯一会儿,车子自己就能带你到天涯海角。
可圈内人谁不知道,这纯属两码事。特斯拉的FSD,撑死了也就是个“L2级高级辅助驾驶”。翻译成人话就是,系统能帮你踩油门、踩刹车、拐个弯,但你,驾驶员,必须像个监工一样,眼不离路,手不离盘,随时准备给它“擦屁股”。
这套说辞早就不是秘密了。两年前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就跟特斯拉公开掰扯过,说你广告里那套“无需驾驶员”的嗑,涉嫌欺诈,差点就把人家的经销商牌照给吊销了。但普通人谁有那闲工夫去读用户协议里比蚂蚁还小的那行字呢?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个糖衣炮弹,后来的事故不过是它引爆的余波。
方向盘下的生死时速
当一个名字把用户的期望值拉满,技术本身又是个半吊子时,出事几乎是注定的。社交媒体上,一位车主的吐槽简直是恐怖故事。去年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他在高速上开了FSD,结果系统愣是把路边的反光牌当成了车道线,方向盘猛地就朝护栏抡过去。要不是他反应快,一把抢过方向盘,现在可能就在另一个世界发帖了。
另一位老哥的经历也够拍一部惊悚短片。一次迎着夕阳开车,FSD的摄像头直接被阳光“闪瞎了”,别说前面的红绿灯了,连路口有几条道都分不清,就那么慢悠悠地闯了过去,差点跟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吻上。那感觉,就像你把命交给了个喝醉了的代驾。
而2023年那起致命事故,发生在雾霾天。一辆Model3的FSD系统,既没看清路口的红灯,也没“看见”正在过马路的行人,就那么径直撞了上去。这些事故暴露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bug,而是FSD骨子里的硬伤:它那套纯视觉方案,在暴雨、强光、雾霾这些复杂场景下,感知能力跟人比,差得还不是一星半点。
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面对这么大的风波和NHTSA的正式调查,特斯拉的反应却安静得可怕。没有公开声明,没有媒体沟通,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在本周悄悄推送了FSD14.1版的更新,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优化了“复杂路口识别能力”。
可谁信呢?之前的版本哪个没说自己优化了?可事故不还是一样出。最讽刺的是,特斯拉一边在安全问题上装聋作哑,另一边却还在热火朝天地宣传它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计划,给车主们画着“躺着赚钱”的大饼。
然而,现实狠狠地抽了它一耳光。目前在德州测试的Robotaxi,每一辆车里都必须坐一个“安全员”,唯一的工作就是在系统犯傻时紧急接管。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把掏了真金白银的用户,当成了免费还倒贴风险的测试员吗?
看看隔壁班的好学生
咱们把视线从特斯拉身上挪开,看看别人家是怎么玩的,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谷歌旗下的Waymo,搞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人家明明白白标注是“L4级”,而且只在划定的区域里跑,上车前还得反复提醒你“系统随时可能需要人来管”。
通用汽车的Cruise就更实在了,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取名叫“超级巡航”(SuperCruise),从名字上就断了你任何想入非非的念头。再看看特斯拉,明明是个L2的辅助,非得戴个“完全自动驾驶”的高帽子,这种文字游戏,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显得既鸡贼又冷血。
结语
特斯拉今天的困局,其实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太多公司都想抢“第一”的头衔,把“全自动”当成融资、卖车的万能钥匙,却在狂奔中忘了,安全才是那块最不能丢的压舱石。
在特朗普总统治下,NHTSA这回可是动了真格的,整个行业都在屏息等待10月后的最终裁决,看监管层会不会出台更狠的招,比如强制规范命名,让消费者买之前就知道自己手里的方向盘到底有多大的自主权。
真正的自动驾驶,不是靠一个酷炫的名字吹出来的,更不是靠几次软件更新打补丁凑合出来的。它需要亿万公里的真实数据喂养,需要让每一个坐在车里和走在路上的人,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玩意儿“靠谱”。如果特斯拉还想不通这个道理,那等待它的,恐怕就不只是神话破灭那么简单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