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媳妇快45岁,非要考驾照,劝了八百遍都没用。你说人到那个年纪还跑去驾校折腾啥?我是真不理解。前两天趁我不注意,她悄悄交了3300报名费。知道这事儿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拍大腿:这钱打水漂咋办?可你别说,现在科目二挂四次了,就剩最后一次机会,她一点信心都没,连提都不敢提。
科目一她两年前就过了,不过那也是在我极力陪练之下。我翻了翻笔记,她当初练倒库一看点都不懂,方向盘怎么打一头雾水。她自己偷偷跑去另一个驾校找私教练花钱练车,才用了几天就开窍了。那教练没怎么坐她身边,也没教她怎么开车,丢下车就跑去山上打鸟去了。听她说,这种自生自灭的训法反而让她开始自己琢磨,这事儿挺有意思。我跟你讲,我当时自己学车时,私教练从来不教我开车技巧,也不坐车上,完全靠自己摸索,竟然逢考必过,逆天般成了驾校的好学员。
但话说回来,驾校教练教你怎么考,跟你出门在外开车,真是两码事。我后来选了最费劲的科目二,比大部分人多练了两三倍时间才过,我那时真是心力憔悴。你媳妇这挂四次啊,我猜不光是手生,多少还有点心理阴影了吧。她对自己估计也不自信,毕竟驾照挂了四次,压力那个大,谁不怕?你说,我是60岁才考的驾照,科二一次就过,这是不是特别光辉对比?
驾校那套流程多少像制造供应链上的一条流水线。你得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过,不能差,像车间装配线,一环扣一环。要是你在某个环节出了错,比如控制方向感,或者找点不准,整个环节就黄了,重头再来。但现实开车,不是教练车上那种规定动作。说白了,考试更像考你对流程的熟悉度和执行力,生活中开车则更靠感觉和随机应变。这不,刚才我问媳妇:你挂几次不是因为开车技术差,是不是考评规则太死?她眼珠子转了转,说嗯,确实是考试标准让人压抑,真实路况可没那么呆板。
翻了翻相册,她去年试考科二时,那次天刚放晴,教练还吐槽她腿抖得厉害,说:你这是紧张,还是你的心跳打错节奏了?那时候我就觉得,学车比说的复杂多了。这种紧张感,哪怕我都能感同身受。记得我自己考的时候,最怕挂的不是技术,是状态。你说你自己和我媳妇的情况,有啥共通点吗?
再说数字吧。3300报名费,30多小时学时,10次考试机会(体感,样本少),这成本还真不低。你换算下来,单次考试的成本已经接近330。得亏我那阵子自己摸索多,才没花冤枉钱。可你媳妇不一样嘛,硬着头皮上,钱赚不回来,心态还崩。 她说:学车不一样,躺在沙发上学视频技术,考试和实际车技差别太远,我学车真是从零开始,像是从汽车发动机重新拆一遍。说着还翻了下手机,想找视频给我看。
说到这儿,我补个自己之前说的大话。我开头说我一路开挂,这话有点大。实际我也踩过坑,刚开始开车以为光有胆量就够了。别说老司机了,最低限度的车辆感知和判断都得有。驾校教练口口声声说练几遍就会了,哪有那么轻松。换个思路想,就是研发一个新车型,光是发动机调校就得试无数次,再加上底盘、电子辅助系统,各项参数得不断优化。对驾校来说,考核流程就像设计验证,不断反复测试,更真切地体现了拿驾照不光是实力,还有机遇和状态。
让我笑死的是,前几天我跟媳妇在家,一边看她练车一边说:你觉得科三会不会比科二难?她回我:科三更真枪实弹,那个时候你得自己判断路况,哪儿得让,哪儿得停,压力比科二真大多了。她估计是怕考科三,才这紧张成这样。我猜,她要是换个轻松点的环境,其实问题能解决一半。(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知道,汽车行业里,供应链不好,成本上去了,车卖不出去,厂家亏本。学车也是一样,教练不好,心态崩了,挂了多次,钱和时间都耗不起。最近我在和一个修理工闲聊,他提了一句:学车是耗时的投资,有的人这投资估计老了都收不回来了。他说这话时,我脑子里闪过一堆上一辈人那通不开窍的学车经验。
我姑且猜猜,学车这件事,心理素质其实比技术更重要。不说我媳妇了,你自己说你会怎么处理这种挂多了的情况?是留给她自己摸索,还是找更专业的教练?要是我,心里估计比她更烦,毕竟教练费和考试费加起来,3300块不是小数目。
教练当年跟我说过一句话:考驾照,就当买一套通行证,到手了才安心。话虽没什么新意,但我倒真没想过驾照—这张纸背后,隐藏了那么多人的焦虑和辛苦。
你说,学车这活儿是不是比买车还复杂?买车再贵,还能开几年,但学车这季节重压,是心里的说卖就卖不了的货币。不知道你对这冷门认知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