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用车社又上线啦!
今天这档子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简直是车市里的一声惊雷,震得不少人眼珠子都快从眼眶里蹦出来!
你说这世道,什么最能打动人心?
有人说是金子,有人说是那些数字跳动的虚拟货币,但我总觉得,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最实在的,还是那份“踏实”和“靠谱”。
而今天咱们要掰扯的,恰恰就是那份“靠谱”背后,可能藏着的“不靠谱”——那些打着“实在”旗号,却可能让您钱包“大出血”的营销手段,尤其是在近期的某些新能源汽车销售里,那些被曝光的“魔幻操作”。
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几天前,我一个朋友,小李,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他看上了一款新上市的电动车,那价格,标得叫一个“实在”,比市面上同级别的车, da 便宜不少。
当时我听了,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年头,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要么是陷阱,要么就是背后藏着什么“暗箭”。
果然,小李后面详述的经历,让我这个老司机都忍不住要给某些商家点一首《凉凉》了。
事情是这么个流程。
小李看上的那款车,标价确实够吸引人。
但销售顾问一上来,就跟您“套近乎”,从车子本身的优点,聊到国家政策的“红利”,再到厂家“赔本”冲量。
听得小李一愣一愣的,以为自己真的捡了个大便宜。
可当他细问落地价,以及是否存在隐形费用时,对方就开始“太极推手”。
“哎呀,这价格已经是厂家给的最底线了,我们也是冒着风险在卖。”
“您看,现在就订,我们再送您一套价值XXXX的脚垫和贴膜,这可是咱们内部的‘独家福利’!”
这段话,是不是听着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典型的“低价诱饵,高价收割”的套路吗?
我当时就跟小李说:“哥们,眼睛放亮点,这‘实在’是给谁实在?
是给你实在,还是给他们自己实在?”
你想啊,汽车制造,特别是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哪一样不是“吞金巨兽”?
要是真能比同级别车便宜一大块,还能赚得盆满钵满,那除非这车是外星科技,或者用的材料是路边的石头。
小李后来复盘,他说,当时那销售顾问就用一种“我这是为你争取了多大的便宜”的口吻,让他感觉不订就亏大了。
而且,对方还再三强调,这“优惠”是“限时特供”,过了这个村,就真没这个店了。
这种心理攻势,玩得那叫一个溜,把消费者那点“占便宜”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然后呢?”
我追问,毕竟这出戏还没到高潮。
小李苦笑:“高潮来了!
我交了定金,他们又说,这价格是‘裸车价’,保险、上牌、还有些‘必要’的税费(虽然新能源免购置税,但他们会给你‘普及’一些别的‘规费’),再算上那些‘精品装饰’,都得另算。”
这里面,就大有讲究了。
保险,你肯定得买,但有没有被“强制”买高价险?
有没有被搭售一堆你根本用不上的附加险?
这都是学问。
其次,上牌费,这本来是明码标价的,但有些经销商就会从中“摸钱”,多收个“代办费”什么的。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那些“精品装饰”,什么原厂导航升级、隐形车衣、空气净化器…
…
听着都挺“高大上”,但价格,往往是市场价的两三倍,很多都是“智商税”的重灾区。
我当时就跟小李说:“哥们,你这算是‘入坑’了!
这哪是‘实在’价,这分明是‘套路’价!
他们所谓的‘便宜’,其实是在你看不见的角落里,一点一点地‘挖’回来。”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那份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模样。
而现在,有些商家,就像是那个“戏台”,用一出“低价入场”的戏码,吸引你进去,然后就开始“加戏”,让你不知不觉地付出更多。
你想啊,新能源车市场如今这么“内卷”,厂家为了销量,推出些优惠政策也正常。
但真正的“实在”,应该体现在车辆本身的配置、性能、续航里程,以及售后服务的“硬实力”上。
而不是用一个好看的“价格表”,把你“请”进来,再用一堆“看不见的账单”,把你“掏空”。
我记得我一个老朋友,买车时是个“较真派”。
他会把同级别、同价位的几款车,从动力参数、电池容量、充电速度、内饰用料、安全配置,到质保政策、保养费用,全都一一罗列,做成一张表格。
然后,他会跑不同的4S店,问同样的问题,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最后,他选的那款车,价格可能不是最低的,但绝对是“性价比最稳”的。
他跟我说:“用车社,我宁愿多花点钱,买个省心的,也不想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给忽悠了。”
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省心”,这才是真正的“实在”。
就拿最近曝光的一些案例来说,有些新能源车,为了那个“诱人的低价”,可能在一些看不见的细节上做了“减法”。
比如,电池材料可能不是一线品牌,或者一些辅助驾驶系统,虽然标配了,但整体的算法和优化程度,可能不如那些价格更高的车。
又或者,车身的隔音处理,可能只是勉强达标,让你在高速行驶时,能听到明显的风噪和胎噪。
这就像你买一件衣服,打着“清仓甩卖”的旗号,价格便宜得离谱。
你买回家一看,线头没处理干净,面料也不是那么舒服,洗了一水,就变形了。
你说,这件衣服“实在”吗?
它只是“便宜”,但它带来的,可能是短暂的欢喜,和长久的失望。
所以说到底,消费者想要的“实在”,不是那种“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和价值。
当一个销售告诉你,这款车“实在”,他应该是在告诉你,这款车的技术很先进,用料很扎实,能给你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而不是在告诉你,这款车的“裸车价”很低,但是其他的费用,你还得“慢慢算”。
而且,这种“套路”营销,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当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不信任,对“销售”越来越警惕的时候,品牌的美誉度就会受到严峻的考验。
长此以往,谁还敢在这个市场上安心地做产品、做品牌?
我有时在想,那些惯用这种“套路”的商家,他们有没有想过,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套路”后,那种失落、愤怒和不信任,会持续多久?
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客户,更可能是在网络上,失去了一大批潜在的客户。
如今信息传播的速度,一个负面评价,可能就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从长远来看,这种“短视”的营销方式,注定走不远。
真正的“靠谱”,是建立在诚信和价值的基石上的。
当你把消费者当成“待收割的韭菜”,用各种花招去“榨取”他们的时候,你就是在一点点地透支自己的信誉。
所以,各位老铁,下次再碰到那种“便宜得离谱”的车,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个对比。
别被那些“口头上的实在”给迷惑了,要看清楚,真正的“实在”,就藏在车辆的每一个细节里,就藏在厂家的每一个承诺里,更就藏在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里。
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觉得,用车社你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
我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我只是希望咱们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真正“靠谱”的好车,不花糊涂钱,不被“套路”,开开心心把爱车开回家。
归根结底,买车这事儿,得“火眼金睛”,别光听“甜言蜜语”,要看“真材实料”。
那么,关于这种“低价引流,高价收割”的现象,你在买车过程中遇到过吗?
你有什么妙招来识破这些“套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