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

一件事,让我忍不住琢磨:到底什么是“自动驾驶”?是不是车主坐在车里,就能像在沙发上一样,把方向盘一撂,安全到家?还是说,这所谓的“自动”,其实还是自动不了,最多只是多了点辅助,起个响亮的名头?

最近几天,特斯拉车主集体起诉FSD欺诈,新闻炸开锅。我认真翻了翻相关报道,脑子里直冒问号:买的是未来,收到的是“测试版”甚至“阉割版”,这事放谁身上能不闹心?七位车主掏出几十万买车,又额外花个两三万甚至更多,点了个“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服务。结果呢?车能不能自己开且不说,连退钱都难如登天。你说,这谁受得了?“退一赔三”,他们要求的不仅是钱,更是一个交代,一个公道。

其实,咱们日常买东西,最怕的不是贵,最怕的就是花了钱买错——尤其被“忽悠”了。特斯拉FSD是什么?官网和销售口口声声宣传“完全自动驾驶”,但实际到手,很多车主发现,自己的车不是硬件缺陷,就是软件不兼容,连停车场自主找车位都不稳,还谈什么“完全自动驾驶”?买之前想着彻底解放双手,买之后才明白,原来许多人买的只是一个“希望”……这不是你搞科技噱头,这是“PPT造车”的路子啊。

说到退钱,故事更加离谱。很多车主买了FSD后,发觉功能缩水,立马找客服申请退款,结果被告知,“辅助驾驶购买后无法退款。”你说,这算不算霸王条款?有网友调侃:特斯拉的软件定价比厕纸还硬——擦都擦不掉。特斯拉厂商就这么理直气壮地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要问,花几万块钱买个虚拟功能,还不能后悔,这种消费体验是不是太像赌场了?

为什么大家会被吸引?因为科技的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太大了。特斯拉头顶“自动驾驶天花板”的光环,宣传说“只需一道升级推送,秒变无人驾驶出租车”。结果呢?车主们在等未来,车企却在卖当下。硬件没跟上,软件还在测试,功能能不能上线还两说,有的车主买了FSD三四年都还用不上。说到底,这到底是买车还是买寂寞?

这事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什么叫做欺诈?是不是只要没明说瞒着你,就不算骗?特斯拉这一套,明面上说的是预售未来,实际上割的是“韭菜”。你买的是期货,拿到的是半成品,退货无门,屡次推脱。每次宣传都是让人畅想“自动驾驶的春天”,到手一句“硬件限制”,最后硬生生变成“先买票,后补座”。

有朋友问我:“你说这种事,能不能算违法?”我说,这得看定性——一边是技术发展的不可确定性,一边是宣传时的“画大饼”,再加上合同里的模棱两可,到底该怎么判?有人说,不就是科技创新么,总得有灰色地带。可我觉得,创新是创新,诚信是诚信,吹牛是吹牛。一个科技企业如果把未来变成售卖的筹码,却不给消费者保障,这不是创新,这是忽悠。

很多车主其实是被宣传刺激,觉得掏个钱提前体验“未来”,买的是智能,也买的是身份。可现实中,车还是车,人还是人,方向盘还是不能放手。甚至一升级,原本的功能还可能削减、删除、改名。你说,比起“智驾”,这不就是“智商税”?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特斯拉官方的套路很简单:你问功能,他们说“正在开发”;你问退款,他们说“不可以”;你要追责,他们装傻。到了法院,才终于有人敢把事说透。其实这不仅仅是特斯拉一家,有的国产厂商、互联网大厂也一样,把“预售”、“公测”、“内测”、“发布会”当作卖点,最后专挑“首批用户”来埋单。但特斯拉这次吃瘪,正说明中国消费者正变得聪明、坚定、不吃这一套了。

这一场诉讼,表面是退费与赔偿,背后是对“技术承诺”与“企业责任”的正面挑战。很多人觉得,车企宣传总会打点折,买了别太当真。但我觉得,这种“买了认赔”思路本身就是养坏了厂商,惯坏了行业。今天你缩水、明天你推卸,下次你继续忽悠,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要让企业长记性,只有让他们痛一次,把赔钱当教训。

话说回来,特斯拉的事让人反思一个大问题:面对新技术,咱到底该不该先买单?很多年轻人充满期待,碰到新工具、新模式就忍不住买买买。但技术发展本身就是一步一步来的,厂商敢卖,你就敢买,那到底谁该对结果负责?有时候冲动消费,最后的结局是体验率先,收获却在多年以后甚至永不兑现。这种体验——究竟是科技创新,还是消费骗局?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特斯拉自己也很会玩概念,什么自动驾驶、智能导航、遥控召唤,说得天花乱坠。但真到用户手里,就是一串“即将上线”、“敬请期待”的页面。你花钱买到的,只是“未来”,而有时候,这“未来”永远不会来。很多人笑说,特斯拉其实不卖车,是卖梦想。可梦想不能退款,不能升值,更不能当饭吃。厂商如果靠编故事、炒概念赚钱,那早晚有一天,故事会破产。

产品到底应该怎么卖?靠谱的商家就该讲真话: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前能不能用,未来有没有保障。如果功能确定不了,那就提供退款渠道;如果宣传有风险,那就注明清楚。消费者买的是体验,不是坐牢;买的是选择权,不是被动背锅。FSD这一套说辞,要么是糊弄,要么是敷衍,说到底就是把风险转嫁给了买家。

咱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场诉讼其实也是对于整个行业的一次“体检”。如果判决结果真能“退一赔三”,那不但是为几个车主讨回公道,更能给整个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圈敲响警钟:不能靠宣传欺骗,不能拿未来说事,更不能逼用户为不确定买单。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有时候我在想,特斯拉这些“聪明玩法”背后,是不是有行业潜规则?买功能,不包体验;买服务,不管兑现。可是,难道企业就没有对消费者的责任?如果今天你卖我希望,明天你却说“硬件不支持”,那我买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该有个底线?

更深一层,咱们又该反思自己:面对新技术,愿不愿做“小白鼠”,愿不愿给不成熟的产品买单?如果一味追捧头部企业,一味为虚无的未来充值,有时候栽了也怨不得别人。但如果企业玩套路、搞欺诈,那就必须对消费者负责。社会要进步,技术要创新,但前提是要诚信,要规矩。

这场官司,无论怎么判,都不是终局。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科技暴力”、“概念销售”的反思。厂商不能随意画饼,不能拿梦想作赌注;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不为流量冲动,不为噱头买单。最终,我们都希望科技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让钱包更瘦,心更凉。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说到底,这次特斯拉FSD维权,不只是几个人的事,而是中国车主和整个汽车行业的一场较量。到底该信谁,信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把关——这是一道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难题。企业做事应该有底线,消费者买东西应该有尊重,这才是公平买卖的出路。

咱们都想要一个自动驾驶的明天,但更希望这个明天不是“套路满满”,而是诚意满满。特斯拉这堂课,企业和消费者都得一起学,才能让科技真正走进生活,而不是永远停在PPT里。

特斯拉FSD被诉欺诈,功能缩水难退费,自动驾驶成难题-有驾

结尾再多问一句:以后你掏钱买科技服务,买的是理想,还是现实?买的是权利,还是妥协?把企业套牢,不如让规矩回归。在自动驾驶变成现实之前,别让几万块买的只是“校验未来的门票”。消费者不傻,企业别侥幸;中国市场,终归是要让真技术说话的地方。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