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售车的小哥最近跟我抱怨:这行情,我都觉得像在跑步机上踩得太快,刹车都快用不上了。我倒觉得,这不只是他们的销售压力,有点像是整个战局不断变幻里,大家都在试图找那个破局的点。
按照以往经验,燃油SUV的价格战,一般会在换款期前后一轮窝火。现在看到的折扣幅度,像宝马X1这次最高到43%,比我去年试过的所有优惠都还猛(体感,估算1:1.2的售价折扣)。我个人猜,这轮动作,除了清库存的原因,可能还跟新能源的普及有关吧。毕竟,新能源卖得快,燃油车的窟窿就大了。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好像发现一件事:豪华品牌的降幅特别厉害。奔驰、宝马、奥迪那一圈,折后价连普通入门车都差不多;有点像打折后钱给到大家差不多的感觉。这个策略我觉得也挺心机,他们在维持品牌高端形象的想用价格引流入门级,试图把中间的潜在客户都招到自己阵营(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会不会觉得这些品牌其实是在折腾自己,不是在让利?我一直觉得,豪华品牌的战略,很像是隐藏的定价谜题。
那SUV本身,好像价格变得咸鱼翻身了。比如本田CR-V,前几天还在店里看到价格牌上写着优惠3000元,今天看价格,直接少掉了两三万(样本少,不一定准),你能想象大概降了25%-27%吧。我觉得价格的真香程度,跟车门的闷响一样,直接打在心里。你还记得去年我说过,SUV的价格,像是堵车时咔嚓两下的快感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供应链这事,其实挺像我们做菜的。级别高的原料,一断就是少买一些,但大中小配料得配齐,否则厨艺就不行。车企这次拼命降价,除了短期清库存,更像是为了腾出空间,把把主料留到新车上。哈弗H6、长安CS75都降了30%,其实就是卖掉一些库存菜,准备新菜(新车)上桌。这也让我想到,造一台车的成本,按我自己估算,原料、人工、研发,可能只占总价的不到三成(体感,估算),大部分还是加价空间和渠道利润。所以,现在的优惠,某种程度上也是从利润空间挤出来的。
如果说市场的变化像一场江湖之战,你会不会觉得,合资品牌在逐渐让步?比如大众途岳降价超过25%,我想,一部分是压力带来的,另一部分,是开发新手段。销售员告诉我,我们其实也在赌,大降价能拉回点市场,可我总觉得,这样会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这车本来就便宜?反正,我和朋友聊过,他觉得便宜是好事,但品质怎么样,总得考量。
我还报告了一次场景。有个客户在我面前犹豫,他问:这车再降点儿是不是更划算?我就试探:你觉得,降价到哪算合理?他沉吟,可能还能便宜个一两千吧。这其实也折射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点,还在那看得见的零头上。只是,这个零头能再压低吗?我其实挺疑惑的,毕竟,工厂利润也得持续,车企急了是不是会拆自己底裤?|这点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说到嫌麻烦,真是觉得折扣信息像烟雾弹一样。每个店都在玩价格战,线下订价格直奔白菜价。我心里戏挺多的:这些车到底怎么考虑的?是不是以缓兵之计应对电动车的冲击?我问了个修理工,他笑:卖车就像卖菜,降价卖新鲜,留着旧的库存。不太知道他是不是懂得很深——但也许他比我更知道供应链那点事。
尴尬的是,我没细想过这次市场变局,或许其中另有玄机。是不是在拼后续的换代准备?还是这些豪华品牌都在试水价格战的底线?我偏偏没有答案。能说的就只有一点:这场价格泥潭,谁先露出底裤,可能就输掉了大半。
其实我觉得,有些价格,只是迷你折扣背后,隐藏的一个大策略——那就是,要大家心甘情愿觉得买得值得。但如果你让我猜,价格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套路——不太敢说,毕竟车价震荡,也可能只是心里预期的一场游戏。
这场大折扣,某种程度上,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拼积木。每块积木都得拼得紧一些,才能组成稳固的城堡。你说,未来这些价格会不会稳定下来?我猜,不一定。就在你觉得便宜已到极限时,一个变数可能就会变出另一番天地。
那你是不是也开始怀疑,是否降价的终点就像早起的太阳,永远在地平线上?可触摸的小细节,我看见过一辆宝马X1的后备箱门上,贴着一个额外补贴2000元的标签,心想:这还能再打多少折?究竟,车企是宁愿让利,还是心里藏着后续漏洞?谁知道呢。
也许,只有等待下一波促销季,或是新款到来时,才能找到答案——或者,我们陷入价格的迷局中,也就只剩看车、试驾、再三思考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