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午后,车展一隅。我刚递给销售一杯咖啡,他随手按了下智界R7的中控屏,眉头微皱:这车销量跌得太快了,简直像坐过山车。旁边一位同行小声嘀咕,你说这才半年多,怎么突然就冷了呢?
智界R7,这款曾经火爆得很的电动SUV,4个月前月销量还能上万台(体感),可是到了这个夏天,市场终端销量合计只有3000多台了(样本有限,估算)。65%的跌幅,这数字得让任何人心里发毛。其实这个变化我也没细想过,估计是市场快节奏的喜新厌旧,还是车企策略实操有漏洞,纯属猜测。
对比下同价位的蔚来ES6和理想L7,两者产品操作模式差异明显。譬如,ES6在软件迭代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硬件升级频率较高,几乎半年一波大升级免费推送,这点给用户安全感十足。理想L7的增程技术保持稳定,用料扎实,维护成本方面也更成熟。智界R7方面,却是在售仅半年不到,硬件升级还开始收费,升级后的部分功能还不能完全兼容老款硬件,老客户反响普遍不满。说白了,这跟咱们平时手机买了一年前的旧款版本,系统慢慢卡顿,想升级功能还得再掏一份钱,普通人能接受嘛?
买车卖车都是锻炼供应链和研发实力的马拉松,不是冲刺赛。智界R7从研发到上市都是和华为合作的结果,大量依赖华为的软件和硬件风控体系,带来很大优势。可贸易商和厂家的对接,就像一场复杂的餐厅新菜研发,生产环节中稍有一丁点调整都得多次试菜,换材料和调味步骤,周期很长。智界这条链条中,有些地方显然还没磨合到位。交付后的硬件升级策略,用生活比喻像是厨师端出一盘新菜,顾客走了半年后再回来,发现菜里少了原来的佐料,还要额外收费添回去,这让人心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谈销量变化时我有点大吹特吹了智界R7的一度火爆,实际数据里,火爆也就持续了2个月左右。市场热度的波动比我想象的还快,汽车市场节奏真乱。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豪华品牌的车型销量曲线,更像慢烧的炖汤,不是快火猛炒就能出味道?尹同跃作为资深汽车人,应该比谁都明白这一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智界R7为什么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市场表现差别这么大?价格上智界定位明显比星途高一档,车子配置也更豪华。但为何消费者对智界的认同感没跟上?这跟车企对渠道教育、销售话术、售后服务的统筹,简直是缺一不可呀。你觉得,单靠华为加持标签够吸引一帮死忠粉吗?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同事告诉我,服务网点的维修效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据说智界R7的终端服务站点比理想和蔚来要少个20%左右(体感,地域差异),导致用户预约维修保养时不爽,时间成本隐形拉高。这一点从供应链角度看,又是最后一公里的链条断裂。产品和服务,缺一不可。
说回尹同跃,他之前造星途和捷豹路虎的经历,都是强烈试水豪华的样本。星途百万量体依靠政策和补贴扶持一波,销量数据喜忧参半。捷豹路虎合资项目更是碰壁频频,看来豪华路上的累累伤疤不是白留的。或许尹同跃的豪华梦从来就不是一件能一步到位的事情,市场、用户心态和周期,都得慢慢磨合养成。尹同跃身上背负的除了传统车企平台优势,还有新的华为生态想嫁接的期望,这合不合拍恐怕是个看不见的变量。
旁边那个销售想了下,说了一句:从用户角度来说,谁不希望买台车能像换手机一样顺畅升级?可现实解决方案还差远了。他这话倒让我想到,我在算本地使用智界R7的百公里电耗和整体养车成本,粗略估计每公里成本比理想L7贵约10%-15% (样本有限,粗略计算)。这多出的费用,长远来看,不仅仅是硬件升级收费坑的问题,更是品牌服务和产品稳定性综合体现的结果。
这到底是供应链短板导致研发进度不稳定,还是内部策略急躁导致的用户体验滑坡呢?好像很难一眼看清。也许是这两个因素交织,甚至还有第三条盲点没被我们察觉。(这段先按下不表)
想起一个近乎吐槽的小细节,智界R7车内中控屏幕启动时那段动画卡了个小顿,我体验过至少3次了,别家的纯电豪华SUV很少遇到这种情况。虽说是微不足道的小瑕疵,但奢华感就是被这些细节一点一点磨没了。
这么看,造豪华电动车,还真不是挂几个大牌,发几场发布会就能搞定的。产品稳定性、升级能力、服务体验、供应链磨合这些不起眼的环节,其实才是持久魅力的基石。智界R7的高开低走,是警钟还是必经之路?尹同跃能不能让这场豪华梦跑得更远点?我倒挺想知道,最近体验它的车主,最想对车企吐槽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