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开车,心情特别复杂。兜了一圈,居然看到一辆曾经的明星品牌,车身漆都褪得差不多了,排气管有点发黑,那种泡沫感油漆泛白的感觉。边上的修理工看我盯着那车,他笑着说:老弟,这车都快变历史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补充:不转了,生意都被新势力打趴下了。感觉特别扎心。
回想起这几年车市,都在上演谁更快的比赛。官方说法,去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 捌仟万辆(这数据估算,体感),但其中新车质量差异大得令人咋舌。就我观察,大部分新品牌和僵尸企业的最大差别,大概就两个字:技术与供应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统计——一个主机厂的零部件工厂,能让一辆车的生产成本降低10%-15%,这可是硬货。可一旦企业没有优势,很可能就是拼命补贴的局面。你想,汉斯(假设名字)每天打电话催交付,问我:你觉得它还会坚持多久?我其实心里,也没个明确答案,只能说:就像那次看到一辆奇瑞早年的车,对比现在的ID系列,那个跳跃是肉眼可见的。供应链护城河厚,研发能力强,这才叫硬核。
我自己也曾考虑:是什么让它们变成僵尸企业的?一方面,资本乱投,短期圈钱套路多;另一方面,行业洗牌太快,跟不上市场节奏。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技改投入,年均上百亿(样本少,不确定),都在拼装备和技术产品。这种投入和一些企业拿着补贴,拼个几百万就死而复生——其实很虚。你让我想起那次修车师傅跟我抱怨:某款车,去年还叫销量爆棚,今年就库存堆着。一问才知道,换代滞后、技术落后,市场早自己抛弃了。
一个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的问题:这出清行动,会不会变成资源浪费?
我心里其实琢磨,没细想过这个。想象一下,把一些废旧工厂拆掉,土地和设备流入优质企业。这就像剪短发,虽然还是剪,但剪掉的,是那些膏药般的死角和僵尸。
那,为什么行业里还会有人坚持救死扶伤?不是没有理由,毕竟僵尸企业带来失业、地方财政压力,明面上不想轻易让它倒。那些带着造车旧资质、土地、设备的企业,确实还有价值?
这里我得说,早期资本用一些故事包装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新势力们往往靠技术、产品说话,而缺少那么多概念和故事。有个朋友,就是某车企的销售,他直言:很多车厂的技术,都差点意思,能坚持到市场的,只有那些真做出来产品的。你们觉得呢?消费者会被虚的故事骗多久?我还在犹豫。
说到焦点,我一直觉得:这些僵尸企业,像是行业的垃圾桶里堆的破烂。你硬是想翻新旧的东西,结果却发现,宝贝根本没有收藏价值。试想,一个厂房,没有核心技术,再折腾几轮都死水一潭。这就像家里那些旧家具,扔掉比盖新房还头疼。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每次新政策出来,总觉得像在做扶持,结果大多数都走偏了。那我在想,要不要像钢铁、煤炭行业那样,搞那波压缩过剩产能。其实想想很简单,资源出来之后,不能让它闲置,得让它流向更前景的产业。比如新能源车那些技术成熟的厂家,原料、人才资源,都能共享。
行到这,我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那辆车车窗上贴着转让,虽然没写得特别明显,但那一瞬,我感觉那些僵尸厂就像等待死命催命符的老马。从行业全局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资源再配置的过程。没有谁会一直依赖救命物资,除非真能看到希望。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这行业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那些优质企业会不会变得更优?还是说,整个行业风向会彻底转变,变成高端制造的时代?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越看越觉得,只有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通货。这些废旧企业,逼不得已要退出。否则,让行业变成胡夫墓,留着一堆僵尸,只会拖慢行业升级的节奏。
我还在想,行业的潜力是不是总被僵尸企业这个死角给遮盖?真正点燃行业火焰的,是那些不断自我革新、坚持品质的公司。
这行业怎么走,很多决定权还在市场、在那些真正会造车的企业手里。
也是,也许未来我会特别留意一辆车的细节——比如那辆ID系列,更先进、更聪明。而那些老古董,其实我都没怎么关注了。只要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生活伴侣,这个行业就有希望。
你说,未来汽车圈会不会变得像个淘汰赛一样?那些还能坚持到底的,会不会越来越少?还是说,有些僵尸企业还能一条生路,只是我们还没看见?
行业阵痛,谁都不想成为炮灰。但我心里明白,只有真正能干事的企业,才能长远。剩下的,就算救得过头,最后还是得面对这个残酷的市场规则。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行业的真相永远在那些细微的变化里,只要留心观察,随时能发现一些藏匿的小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