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就是中国的骄傲。昨天在广州南沙,举行了第255批次海外发运仪式。这事其实很能体现中国新势力的一个缩影——我们自己造的车、走出国门了。说实话,总觉得国产车这事,很多人还抱有偏见,觉得中低端的多,追求科技的少,但近年来,小鹏的数字就挺亮眼的。
我记得我刚开始做行业那会儿,国产车的出口量很有限,反倒是合资品牌积极插一脚。到今天,小鹏能做到连续几个月出口超5万辆,特别是9月份环比增长65.8%,同比79.4%,这数字在国内外都挺扎眼的。这真不是个偶然——这背后,有不少行业内人士都说,是中国车企技术突破的结果。小鹏的G6、G9,搭载的自动驾驶辅助、智能交互,达到欧洲的五颗星水平,特别在欧洲那几个市场,卖得不差。
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去年交付了超过2.9万台,从这个趋势看,未来很可能会超越一些老牌外资品牌。想到这里,我还记得我朋友在修理厂说过的一句话:国产新车,复杂得不得了,却能一直刷卡,走得快,真是让人意外。不会吧?但真是如此。
对比同价位的合资车,小鹏的配置、续航、智能几乎是起码强一截。比如说,某款中端紧凑SUV,价格大概在3-4万欧元,开起来的感觉,智能操控丰富,座椅调节细腻,比对手的差别明显。我还发现一件事,国外市场的用户其实挺懂的。你想啊,买个车不是只看外表或价格,更多是在乎那种未来感——这个你自己体会吧。
其实坦白说,供应链的稳定性还在考验中。每次听行业报道,好像调整都跟打仗似的——原材料涨价、电池紧缺,咱们都知道,生产就像炒菜。花钱的事多,供应链的博弈就像下象棋:你走一步,可能就要舍弃两步。
但我也得反思,小鹏这系列出的车型,价格匹配度还算合理。你看那款X9,价格在4-8万欧元区间,一方面,太高了可能会打击一部分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想做中高端,得有看得见的差别。比如说,欧洲市场,他的智能+高端定位还算挺成功的——我记得销售点说过:这个车子,让我们锚定的是未来生活的样子。挺有意思的是,外国人开始理解国产车能做到这个水平,是个文化转变。
出口占了小鹏很大一部分的流水。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出口量达到了2.9万台,相比去年同期暴涨125.2%,这是个挺夸张的数字。看着这数据,我就会想:是不是以后国产车20万、30万公里后还能不卖不掉的宝贝也是大概率事?(这段先按下不表,等会再深挖。)说真话,保值率这个事,国内比欧洲强多了。不知道你们注意没,开国产车,除了折旧快点,其实能用得挺欢快。
搞到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些车能不能带动心智的变迁——国产车可以很棒,甚至比合资更靠谱。我小时候见过一辆老式国产货,发动机吱吱呀呀,开到快散架了。我想,也许在下一代人的记忆里,国产车就不再是便宜货,而是真正的尊严和创新的象征。
我一直在想,未来这个市场会朝哪个方向走?零跑、理想、华为鸿蒙智行……听起来挺热闹。这些品牌会不会也突破个瓶颈?还是说,能死磕到底的,还是得自己不断突破技术,赢在细节上?这点我也真没绝对答案。只是不知道,你们觉得,国产车崛起的节奏会不会快过我们的预料?哪一辆车会成为代表作呢。
(这句话先不打结尾,留个悬念,反正都是猜测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