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00公里的智驾里程还有18公里,今天我又带享界S9T上了快速路。这个数字,别看不多,其实让我有点烦——毕竟我在鸿蒙智行体系里混得挺久了,三辆车累计四五万公里的智驾里程,说实话,给我点自由开城区智驾的门槛也不至于这么死板吧?刚才跟销售聊了下,他也无奈说:这个规则确实是华为那边定的,我们只能按流程来。
说起享界S9T和比亚迪海豹R7的智驾系统,差别其实挺明显的。海豹R7多了几个雷达,这种硬件上的升级感觉大有不同,比如侧盲区监测更及时,变道辅助更智能——在我朋友家里那次开R7出门,TA说这盲区警告吓我一跳,差点没刹车。对比之下,享界S9T雷达配置少了点,感知角度有空白区,尤其拐弯或者高速进匝道时,感觉系统反应没那么灵敏。供应链上的差异其实挺能反映出来,海豹的雷达供应商是老牌厂商,技术成熟,享界S9T倒是用了新进供应商,一边省成本一边想赶上,但靠谱度还需积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去年年底开S9T去南京参加活动时,智驾功能在高速上的表现其实挺绵软,特别是遇到复杂路况时,系统频繁让人接管,这状态和我之前开过的蔚来ES6和理想ONE差异明显。按理说,享界S9T配备了比之前更先进的芯片和算力,按常理推断,反应和决策速度应该更快才对。但现实是,系统还是会硬卡,很大程度跟算法成熟度和数据积累相关,这点我自我反思,之前说它升级明显确实言过其实。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华为ADS的智驾包,所有功能都绑定智驾里程释放,就像玩游戏那样:得积攒点数才能解锁新地图。想想也怪,研发和供应链都在不停优化,为什么这地图解锁的方式没法灵活点?比如考虑车主真实驾驶经验,而不是单纯数字?一个朋友修理工昨天说:你们这智驾,用起来感觉像个新司机,系统不够‘放得开’。他的话我觉得有道理,毕竟我们这些老司机,积攒了经验和路感,完全不该被数字限制。
享界S9T的用料和做工并不差,尤其内饰设计和乘坐舒适度,是真的打动了我。但谈到安全,没小事。比如它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实测灵敏度比R7差个20%左右(这是粗算的样本,别当真)。但每一次接管,多少心跳都会加速,这东西要是不灵敏,事故风险就大了——这是我真切的感受。
唠叨两句,聊点不搭界的。我前几天开车去加油,中途与一个老司机闲聊,他问我:你常开这些高科技车,没啥‘科技焦虑’?我反而想了想,觉得倒真有点。现代车玩高科技,稍不留神就变成半人工,半自动,没准还更累人。真正想象一下100公里高速才解锁城区智驾,是不是心里有点堵?不如直接给个试用期或者邀请机制,哪怕我得签个免责协议。
回到体验差异,海豹R7的雷达数量和分布让其在城市快速路和匝道表现更自信,S9T则更依赖视觉传感器,夜晚或者恶劣天气时表现更受限。猜测一下(不确定),这是和供应商选择以及成本考量挂钩的——毕竟汽车行业里,硬件升级得慢一步,软件优化得比预期花更多时间。这就跟做菜一样,硬件是食材,软件是厨师,顶多食材好,要是厨艺不够,那口感肯定差。
最近我翻了下相册,发现自己和享界S9T一起跑过的快速路路线,都超过三条,平均时速保持在90-110km/h区间,智驾介入率在75%左右。这样的数据看起来挺挺,实际开体验中,还是会有系统迟滞,尤其是突发状况判断只能靠人接管。搞得我自己在想,这条里程门槛的设定,真是把体验和信任感割裂。
说白了,华为ADS在享界S9T上的表现,确实有进步,但离真正流水线能让老司机安心放手,还有一段距离。难怪我的一个老朋友,开了半个月后直接喊累:这智驾,不如我自己开轻松。听到这我都觉得挺纠结,这技术到底是帮忙还是添乱?
抓着这一点,我又想问:如果让你设计智驾里程解锁机制,你会怎么安排?纯数字门槛?还是经验认定?还是你觉得这种新手村倒也合理,毕竟安全确实无小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留个小细节,S9T的语音识别系统比之前进步不少,开车时对话流畅度提升约40%。销售那边说,这是因为后台算力加了华为自家NPU优化芯片,估计未来能甩掉对话卡顿、小概率识别错的老毛病。说实话,这细节在长途和堵车时,省了我不少耐心,也算值得期待的点。
不过先别急着说好坏,我倒想知道,你们真实用华为ADS,特别是享界S9T和类似车型,最痛点的地方是啥?安全感有没有缺?门槛高不高?要是能敞开聊聊,咱们也算给圈内的设计和研发敲个警钟。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