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为啥被说成快消品?老油车主的日常碎碎念
最近看新车,身边几个朋友喝茶聊天时又聊到电动车,有人直接一句:现在这玩意儿就是快消品,买了用几年就得换。那劲头跟以前讨论手机似的。我一听乐了,这话不是没道理——尤其是自打那些做手机的也开始造起车来,这种说法越传越广。
不过真要细抠起来,还真有点门道。你别说,我前阵子去汽贸城溜达了一圈,新款纯电SUV、轿跑、MPV,一水的新面孔,展厅里销售小哥都忙不过来。他们自己都感慨,现在新能源更新太快了,上个月还在主推A款,下个月B款已经上市开订,说白了就像超市上架新品一样。
产能利用率这个词,以前我压根不关心。后来一个搞汽车销售的亲戚给我科普,说国产新能源品牌产能用到八成多,合资油车反倒六成不到。他吐槽,“我们这库存堆着卖不动,人家新势力排队提现货。”中国汽车报上也有类似的数据,看着挺唏嘘。
研发周期更是两码事。我邻居修过三年发动机,他总拿油车举例:同平台出个新壳子怎么也得两三年时间磨出来。“不像现在这些电动车,用一个底盘改改外观、调下配置,一个季度能冒出好几台。”他边刷朋友圈边叹气:“赶紧学会OTA升级吧,不然明天又落伍。”
还有个冷知识,我是在微信群里听来的——2021年到今年7月,全国免税目录里的新能源车型加起来已经四千多种。这数据我查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解读文章里写得清楚。今年光1-7月,就有五百多款上市。群友笑称,“差点凑齐扑克牌顺子。”
宣传方式也变味儿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米发布会直播,大屏幕一亮,各路科技博主跟着同步解读,不少人当场下单抢首发,比抢手机还热闹。而传统油车发布会嘛,更讲究仪式感和氛围布置,多半是请媒体试驾拍照,我们普通人只能等视频剪辑出来慢慢看。
用起来区别大吗?肯定还是有。不止一次遇见开燃油老帕萨特的大叔抱怨:“APP连不上,也没啥可玩功能。”但开国产纯电的小王,每天早晨遥控预热空调、远程查看胎压、电池状态啥都在手指头上一划拉,全靠那套UI界面美观度撑场面。“连座椅加热都是APP一点,”他说,“比咱家智能马桶还方便。”
维修师傅张哥常挂嘴边一句话:“现在修燃油机容易配件难找;修纯电怕厂家懒更新!”他去年接手一辆2018年的小众牌EV,本来只是导航失灵,一查才知道模块还是3G制式,现在4G/5G普及后根本联网不了,厂家售后直接摊手:没法升级,只能将就用手机导航。这情况其实不少见,在“车质网”投诉区经常有人反映类似问题。
再比如动力电池管理,现在好多厂商把后台监控做进去了,据《汽车文摘》介绍,有些高端品牌甚至实时上传数据分析充放状态,就是为了防止爆炸起火。但万一断网呢?师傅摇头:“那可麻烦大啦,自燃风险都可能增加。”群友调侃以后买二手纯电,要先问清楚还能不能OTA,否则哪天软件崩溃直接傻眼。
寿命问题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有个单位同事08年的福克斯一直养着,小毛病自己动手,大件20年几乎原装未动,她说“这种才叫耐用品”。另一位朋友却踩坑08沃尔沃,两次发动机大修花掉2万多,还遇上塑料件断裂配件难寻,那滋味只有老司机懂。所以所谓“耐用品”,其实看运气和维护水平,有些老家伙确实抗造,但更多旧车型早已悄悄退役或拆零卖铁皮去了。
而且如今的新燃油车型,为省排放和成本,加电子配置越来越复杂,也未必比十年前靠谱多少。有意思的是,新出的锂离子动力包健康衰减速度据J.D Power统计每年只掉1%-2%,理论上一块好点儿的大容量包顶住10年以上不是梦。如果厂商愿意持续升级维护的话,用十几年应该够呛出什么岔子,但现实中谁敢保证?
补能速度依然卡脖子。不夸张地讲,每逢节假日回乡,高速服务区插枪排队,那画风堪比春运抢票。800V系统宣传得神乎其神,可实际体验下来并非所有桩都有那个条件。一位江浙沪地区群友自测,从30%冲到80%最快二十分钟不到,不过碰上下雨或者桩故障,又只能干瞪眼等下一波。据他说去年春节堵在苏州服务区两个小时,就因为充不上,只好临时找旅馆歇脚——对比旁边加完95号汽油秒走人的老帕萨特司机,人间真实无误!
最后插播一个冷门配置段子的事。有次去保养店蹭茶水,无意间看到技师正在研究某品牌带主动空气悬挂+激光雷达融合方案,说是OTA后可以自动识别减速带提前升高底盘。“但如果服务器抽风,”技师眯眼叼牙签,“分分钟变低趴刮底盘,到时候哭都晚!”
生活琐碎归琐碎,该操心的问题始终躲不开。毕竟从入行第一辆夏利,到今天各种花样翻新的智能座舱,再牛掰的软件最终还是要靠硬件兜底,不然哪天厂家拍拍屁股跑路,你这‘快消’属性立马显形。所以啊,新鲜归新鲜,好使才是真的香。不过闲话扯远了,下周约邻居试驾最新上市的小型纯电脚踏板,他信誓旦旦要证明城市代步神器到底值不值……结果如何且待续集分晓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阅中国汽车报、《时代汽车》、《汽车文摘》及相关行业报告等公开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