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奇瑞汽车一项名为“飞行汽车的固定翼展开折叠机构及飞行汽车”的专利正式公布,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这项专利的核心在于通过两组可展开与折叠的机械组件,使固定翼能在“飞行模式”与“行驶模式”间智能切换。

在折叠状态下,机翼可90度旋转收拢,使整车宽度与常规SUV相当,轻松驶入标准车位或商超地库。
这一设计精准命中了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的最大痛点之一——城市适应性。过去固定翼飞行汽车因翼展过大,难以在常规道路行驶和停放,专用起降场地的高成本更制约其普及。
而奇瑞的折叠机构,初步估算可降低相关落地成本逾六成,为飞行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撕开一道现实裂缝。
奇瑞的专利只是中国车企竞逐低空的一个缩影,还有小鹏、吉利、长安、广汽、比亚迪、上汽、丰田、大众等车企也在涉足低空经济领域。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工厂已在广州黄埔封顶,规划年产能1万台,计划2026年交付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则携AE200 eVTOL亮相低空经济博览会,进入适航审定关键阶段。海外市场同样火热,Alef等企业的飞行汽车已揽获超千台订单。车企们如此激烈争夺的,正是低空经济背后的万亿蓝海。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 1.5 万亿元,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年均增速超15%)。
尽管车企热情高涨,飞行汽车真正规模化商用仍需跨越多重瓶颈。
法规体系尚未就绪。当前交通管理规则对“飞行汽车属于车还是航空器”的定性模糊,空域划设、驾照认证、事故权责等规则近乎空白。若城市上空突然涌入数百架飞行器,现有空管系统可能瞬间“死机”。
技术痛点集中爆发。动力电池首当其冲——当前eVTOL实际航时仅20~30分钟,堪比“手机电量焦虑症患者”。安全冗余设计更是难点:抗风能力不足(普遍仅耐受6级风)、螺旋桨锐边风险、空中动力失效应急方案等,都关乎公众信任根基。
成本与生态的门槛。Alef飞行汽车单价高达28-30万美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力。同时,充电/停机坪等基础设施的缺失,让飞行汽车即使量产也可能沦为“空中孤岛”。

面对挑战,头部企业正尝试破局。技术路线分化形成多旋翼(短途接驳)、复合翼(兼顾垂直起降与巡航)、倾转旋翼(长途运输)三大阵营。
场景化落地策略成为共识:先在物流无人机、景区接驳等封闭区域验证,再向城市开放空域渗透。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构建数字天路。通过北斗+5G-A融合通信,构建低空智联网,实现飞行器实时定位与动态航线规划。
这要求汽车与航空产业链前所未有的融合——正如沃飞长空与富维集团联合开发“智能灵动舱”,将航空级安全与汽车级交互技术跨界整合。

首届“中国汽车供应链星舆奖”覆盖了汽车全产业链,低空经济(归属“新兴科技与未来出行”赛道)就是六大赛道之一:

现已进入星链企业网络投票环节,本次入围了409家卓越企业。谁将摘得“星链”荣誉?您的每一票都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汽车科技网的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者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为喜欢的企业助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