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比亚迪在德国销量暴涨2225%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国货之光”,而是去查了一下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不是提前开了。
这数字太魔幻了,魔幻到不像是卖车,像是往德国空投压缩毛巾,落地就变大变多。2225%?这增长率,你跟三体人说,三体人都要气活过来,连夜坐着水滴过来给你点个赞,顺便问问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宇宙规律的bug。
要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那是汽车工业的耶路撒冷,是BBA(奔驰、宝马、奥迪)三家德高望重的老神仙坐镇的道场。这三位爷在自家地盘上,心态稳得就像是盘了三千年的核桃,油光锃亮。他们卖车,那不叫卖车,叫“恩赐”。你买奔驰,买的不是四个轮子一个沙发,是那个三叉星徽给你带来的玄学加成,是一种“你看,我混得不错”的无声宣言。
在这种品牌玄学和用户信仰已经焊死的地方,你跟他说性价比?你跟他说配置?没用的。这就好比你跟一个正在虔诚祷告的信徒说,隔壁庙里的香不要钱还送果盘。信徒只会觉得你有病。会买奔驰的人,就是喜欢奔驰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之前国产车想去欧洲,基本都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像是去别人家蹭饭,先在门口问一句“哥,吃着呢?”。
但比亚迪这次,不像去蹭饭的,像直接带着装修队去的。它不是在问“我能进来吗?”,它是直接把BBA家的承重墙给砸了,然后拿着大喇叭喊:“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来掀桌子的!”
如果说之前的竞争,大家还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比谁的菜做得精致。那比亚迪现在干的事儿,就是把所有菜都倒进一个盆里,然后告诉所有人:“别吃了,都给老子吃大锅菜!谁不吃谁就是跟人民群众过不去!”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当下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欧洲这种老钱固化的角斗场,根本不是什么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体面和共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
你看比亚迪干了什么?刀片电池,DM-i混动,时尚的外观,塞满的配置,最后再给你一个让德国本土车企看了想哭,消费者看了想笑的价格。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德国那帮养尊处优惯了的老牌车企,估计心态都爆了。就好像两个绝世高手正在山巅比剑,一招一式都充满了美感和仪式感,结果比亚迪扛着个加特林上山了,对着他俩就是一顿突突,一边突突还一边问:“大人,时代变了,就问你怕不怕?”
怕不怕?当然怕。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而比进攻更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都没得吃,只能去街边吃盒饭,而在做盒饭这个领域,对不起,我是专业的。
我作为一个开了好几年电车的中年人,越来越觉得,我们以前对技术的理解有偏差。我们总觉得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东西,应该是在硅谷的实验室里,被一群穿着连帽衫的天才用一行行代码定义出来的。
但现实是,决定技术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实验室参数,而在于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什么激光雷达、算力芯片,在“我躺下了”这四个字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同理,比亚迪的成功也不是靠某个单一的黑科技,而是它把电池、电机、电控这一套“三电系统”做成了一个皮实耐操的整体,一个汽车界的金钟罩铁布衫。讲真,我上次去德国,吃那个肘子咸得我喝了三升水。他们对‘扎实’的理解可能真的有点不一样。
所以,你看,德国人慢慢也悟了。当他们发现,花一半的钱,能买到一辆续航扎实、配置更高、开起来还不错的车,那个什么“百年的沉淀”、“工程师的骄傲”,突然就显得有点虚无缥缈了。一开始可能还有点怀疑,但当隔壁邻居汉斯开上了比亚迪,发现他家的电费确实比自己的油费便宜了一大截之后,“真香定律”就启动了。
这种不讲武德的打法,其实挺伤的,但商业就是这样,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道理?
所以,别再吹什么“实力圈粉”这种温情脉脉的话了。这根本不是一场浪漫的邂逅,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闪电战”。比亚迪不是去交朋友的,它是去抢地盘、抢订单、抢未来的。它把价格战的精髓,把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降维打击说明书”,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德国。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在绝对的性价比和掀桌子的决心面前,一切的品牌溢价和历史包袱,都是纸老虎。所以说到底,技术牛逼不牛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你的对手心态爆炸。心态爆了,一切都好说。
就问你气不气!
现在,BBA三位老神仙估计正在紧急开会,讨论的不是如何优化发动机,而是如何应对这个“来自东方的雷电法王”。因为他们明白,那个客客气气在门口问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狼来了。不,是带着闪电的狼群来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