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把我这手机给摔了。
刷了半个钟头,除了些猫猫狗狗的视频,就是想看的那个频道,天津那对改房车的老俩口,页面还停在两天前。
心里头那叫一个不得劲,就跟等一口烧开的水,火灭了,水温还卡在九十九度,不上不下的。
得,这老哥俩,准是又给干趴下了。
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全是他们上一条视频的画面。
大哥弓着腰,手里那块木板来回来去地比划,嘴里小声嘟囔着“尺寸又不对”,脑门子上的汗珠子,比螺丝钉都大。
天津那七八月的天气,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子又闷又潮的味儿。
那不是汗,那是中年男人的焦虑,一滴一滴往外渗。
这时候,最要命的镜头来了。
大姐端着水杯,乐呵呵地走过来,那嗓音清亮得跟没事人一样:“没事儿,不着急,咱有的是时间!”
我当时就一口气没上来。
这话听着是体贴,是给老伴儿减压,可听在干活的人耳朵里,尤其是一个被技术难题卡住脖子的男人耳朵里,那简直就是最温柔的酷刑。
这就好比你炖着一锅老火靓汤,火候、配料都算得死死的,你媳妇儿过来说“哎呀汤有点淡”,咣当一勺盐给你撒进去了。
她是为了你好,可这锅汤算是彻底没法喝了。
这份“好心”,在那个节骨眼上,比得上任何一句“你怎么这么笨”。
DIY房车改装这事,压根就不是有时间有木板就能成的。
它是一门科学,一门涉及到力学、电工、水暖、甚至法律法规的硬核科学。
这辆车就像个考官,冷酷无情,你跟它谈感情、谈和谐,它不搭理你。
电路接错了,它就敢短路给你看;承重没算好,它上路就敢散架。
大哥心里明镜儿似的,所以他急。
大姐不懂这些,她只看到了“诗和远方”,却没看到通往远方的路上,埋着多少技术地雷。
这老俩口的关系模式,其实挺典型的。
大哥是技术流,是行动派,但他习惯了家庭里的退让和包容。
大姐是总舵主,负责拍板,负责提供情绪价值。
平时过日子,这叫模范夫妻,你侬我侬的羡煞旁人。
可一旦进入一个需要绝对专业主导的“项目”里,这模式就失灵了。
专业,有时候是独裁的,它容不得外行的“民主”和“温情”。
评论区里早就炸了锅,简直像个免费的线上工程监理大会。
一楼说“大哥,你听我的,电线必须上4方的,安全第一!”
;二楼马上反驳“别听他的,2.5方铜线足够了,4方的太硬不好走线!”
;三楼直接把俩人都给教育了:“吵什么吵!先问问冰箱和空调的功率行不行!”
……大家伙真是把这对天津老俩口当自家亲戚了,一个个恨不得顺着网线爬过去,把大哥手里的活儿给接过来。
这种全民围观式的着急,其实挺有意思的。
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只是一对夫妻的退休爱好了,而是看到了无数家庭关系的缩影:那个默默干活却说不上话的男人,那个热情参与却总帮倒忙的女人,还有一群比谁都着急的外人。
这辆还没成型的房车,成了一个巨大的透镜,把婚姻里那些平时看不清的细节,全都给放大了。
说到底,车里那方寸之地,装得下床铺冰箱,洗衣做饭,可它装得下两个有时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倔脾气和一个遥远的梦想吗?
我还是不死心,又刷新了一下。
页面依旧,空空如也。
得,我接着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