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欧洲人看车的眼光变了。以前他们看中国车的眼神,带点怀疑、带点居高临下。现在呢,真香了。
我看到韩国《今日数字》那篇报道的时候愣了两秒。那份是市场调查公司Escalent出的《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研究》,挺权威的。结果显示,在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老牌汽车市场里,有47%的受访者考虑买中国车,而考虑美国车的只有44%。一年前还完全相反,只有31%的人想买中国车,美国车当时是51%。这一年翻个面,差不多就是市场态度的调头信号。
我查了下,报告里还有个细节。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从12%涨到19%。美国产品反倒从31%掉到24%。这不是个别情绪问题,是市场预期的逆转。欧洲人不是突然爱上中国,而是开始对美国车失去耐心。
有人说,这是特朗普那套关税政策在欧盟留下的后遗症。从2020年起,美欧在汽车关税、碳排放标准上闹得挺僵。欧洲车企本来就不想再跟着美国那一套油车逻辑走,现在中国电动车一下补上来,性价比还高。欧洲人算账算得很细,便宜、续航长、配置高,这三点摆一起,谁不动心。
我朋友在柏林开租车公司,说最近越来越多顾客问有没有比亚迪或者名爵这种中国车。以前都是问特斯拉或者雪佛兰。可特斯拉这两年在欧洲口碑滑坡,价格还高得离谱。欧洲人对电动车补贴的态度又变了,更看重“值得不值得不是“酷不酷”。
欧洲媒体其实早就有苗头。去年路透社就报道过,中国品牌在挪威、荷兰、法国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6%涨到2023年的18%。这个速度,美国车根本追不上。通用和福特在欧洲都在收缩战线,裁员、关厂。反而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在那边开体验店,搞得像当年苹果开首家直营店一样热闹。
但别误会,中国车在欧洲还没真正“逆袭”。72%的受访者觉得中国车应该比老牌车便宜,不然就不值。哪怕性能更好,也只有13%的人愿意多花钱买。换句话说,中国品牌现在赢的是价格,不是品牌号召力。这也是现实。你便宜,我才看你一眼。你要是敢定价跟宝马齐平,那对不起,老欧洲人一脚就把你踢出购物车。
美国车在欧洲现在是真不行了。过去福特靠野马那股劲儿还能撑点面子,现在电动车换代慢、油耗高、维修贵。再加上美国政坛天天折腾,欧洲消费者自然有点腻。美欧的贸易战、补贴争端,这些政治噪音都让人下意识躲远点。
中国车呢,正好踩在一个“技术平民化”的节奏上。比如比亚迪在欧洲卖的Atto 3,折合下来不到3万欧元,比大众ID.4便宜五六千,续航还更稳。蔚来在挪威推换电站模式,让人几分钟换电池,比充电快得多。欧洲人讲效率,这下真被打动了。
我还看了一眼法国市场的数据。2024年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法国新注册车里占了9%。别看数字不大,但2021年还不到2%。这增长率已经够让雷诺坐不住。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上个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说了句实话:中国车的技术和成本控制,让欧洲汽车业进入“竞争压力的新纪元”。
所以现在这场“车战”其实挺有意思。美国车掉队,中国车追上,欧洲车想守住中间地带。各家都不轻松。电动车不是谁家的专利,它就是谁能把供应链、定价、品牌故事都讲圆了,谁赢。
我不是说中国车马上能在欧洲称王,但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信任的建立是慢的,可信任的崩塌往往只要一两年。美国产品那种傲气、那种对外市场的随意,现在反噬回来了。
我在想,如果哪天在伦敦街头看到更多比亚迪和小鹏,大家还会觉得奇怪吗?也许不会。到时候可能反而是看到雪佛兰的人停下来多看两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