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汽车市场这盘棋,究竟是谁在执子?
他们以为一道禁令就能让中国卡车望而却步,就能为本土品牌腾出海阔天空?
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祭出重拳,12款中国人熟悉的重卡,从东风DFH4180到福田M4L,瞬间被拒之门外,停止进口不说,已售车辆还得集体“回炉重造”。
官方给出的理由,听着义正辞严:刹车性能不达标,噪音超标准,车身防护薄弱,甚至连个基础的紧急呼叫装置都缺席。
这些车型,在当地重卡市场可是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份额。
这番操作,用“安全”作幌子,实则为自家车企撑起保护伞,这盘棋,走得够“道义”!
再来看看这位棋局的操盘手——安东·阿里哈诺夫。
这位1986年出生的小伙子,少年得志,早早踏入政坛。
从苏呼米到全俄国家税务学院,再到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学学位,一路顺风顺水。
司法部、加里宁格勒州政府,再到联邦海关,行政这条路,他走得稳健。
2016年,因前任意外离任,30岁的他临危受命,代理州长,次年正式当选,成为最年轻的地区一把手。
在欧洲飞地的夹缝中,他练就了“扛大棒、打通平行进口”的本事,妥妥的“供应链派”高手。
2024年5月,阿里哈诺夫被国家杜马委以重任,接替德尼斯·曼图罗夫,成为新一任工贸部长。
他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汽车领域。
2025年上半年,他计划收紧车辆认证标准;8月1日起,车辆回收税系数更是被大幅拉高:乘用车直接提升1.7到3.7倍,卡车也涨了1.7倍。
1月份,进口关税飙升至20%-38%,完税价低于120万卢布的车辆,还要额外加收1169卢布。
连从中亚转运的车辆,从4月起也得补税,份额从30%骤降至不足2%。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分明是要将“绕道”的捷径彻底封死,让外国车辆的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速度也像蜗牛一样慢下来。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乱局,远不止于此。
西方品牌撤离后,2022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不足一成,但到2024年底,这一数字已逼近六成。
然而,2025年的风向却来了个急转弯。
1-5月,乘用车出口量同比锐减58.75%,仅为15.36万台。
前8个月,对俄乘用车出口额7.964亿美元,虽然8月环比增长28.2%,但重卡市场却是断崖式下跌68.2%,仅剩3450万美元。
月均出口量从去年的10万台跌至5万多,4月份更是低谷,仅有3万台。
卡车遭受重创,乘用车也未能幸免。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消费者的抱怨反而成了政策的出台“台阶”。
西伯利亚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车辆保温不足、电池冻结、噪音扰人、防护薄弱,这些真实的用户痛点,确实让不少车主心生疑虑。
阿里哈诺夫正是抓住了这些“槽点”,以“合规”之名,行保护本土产业之实。
2025年9月,他将主持工业论坛,亲自跑乌拉尔工厂催促生产线。
本土品牌如GAZ,也借此机会缓过劲来。
虽然上半年国内卡车销量不到3万台,但至少稳住了阵脚。
这盘棋,说白了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先保住自家地盘,再伺机蚕食对手。
然而,中国车企并非坐以待毙之辈。
长城汽车在图拉设有工厂,奇瑞汽车在莫斯科进行组装。
禁令之后,两个月的整改期,能否过关,将决定他们能否重返赛道。
OTTC认证、GLONASS定位系统的强制要求,让曾经的“平行进口”之路,变成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折返跑。
订单自然而然地开始向其他市场分流:中东市场对电动车需求旺盛,沙特已追加30%的订单;南美路况复杂,对悬挂系统要求极高,巴西的市场份额也随之增长了15%。
实践反复证明,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得多个篮子一起准备,才能应对不确定性。
再来看看整体市场形势。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汽车市场整体萎缩了60万台,同比下降29%,18%的高企贷款利率更是扼住了消费者的咽喉。
到2030年,回收税每年还将上调10%-20%。
2026年预算显示,相关投入将高达1.65万亿卢布,涨幅达46.7%。
有传闻称,宝马、大众有意试探回归,经销商们正忙着清理库存。
竞争只会愈发激烈。
蛋糕不仅变小了,还要分给更多的玩家。
据了解,10月份,首批经过改进的中国卡车已接近通过准入标准。
但税收杠杆仍在继续加码,认证标准也愈发严苛,局面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刻。
夜幕降临,西伯利亚的寒风刺骨。
一排被召回的重卡,静静地停在厂区外,车身上凝结着一层霜。
它们在等待一张“合规”的标贴。
但真正的疑问,是这张标贴贴上去之后,下一步棋,究竟该如何落子?
这盘棋,才刚刚拉开帷幕。
笔者认为,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风浪中稳立潮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