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推出新款,加入豪华新能源,表现亮眼

港交所的清晨,气温刚好让西服不显局促。

上市钟的锤声还未落定,台下有人已开始计算这次IPO能拍出多少零食钱。

当然,140.16亿港元不是普通散户能用来买薯片的数字。

赛力斯推出新款,加入豪华新能源,表现亮眼-有驾

这里没有烟火气,空气里漂浮的是资本的味道,像新车里的塑料膜还没揭掉,一切都显得有点“新鲜”——新鲜到令人怀疑这场盛宴究竟是为谁准备的。

如果你是赛力斯的普通员工,或者问界的车主,今天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和这场仪式沾了点光?

我当然不是当事人,距离舞台还有七八百公里。

不过,赛力斯“A+H”两地上市,以及那创纪录的募资,还是让我这个圈外人忍不住多瞄一眼。

毕竟,中国豪华新能源赛道里,能一鸣惊人的不是每个选手。

更何况这次的主角,名字里透着点速度感——只是没人规定速度一定是直线的。

看表面,赛力斯的故事几乎标准到可以直接当作教材:2021年与华为携手,品牌“问界”横空出世,四大车型(M5、M7、M8、M9)遍布高端市场,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旗舰M9连续19个月坐稳50万级销量冠军。

数字一摆,气势就有了。

再往下看,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154.9%,每三个人里有一个做研发。

魔方平台、超级增程,这些听上去像超能力的词,逐一落地,成了赛力斯的“独门秘籍”。

如果评审团够公正,赛力斯的成绩单确实能让人点个赞。

不过,数据是冰冷的,故事却不一定。

“用户定义汽车”这句口号,像是从硅谷某个灵感库借出来的,但它背后的实际逻辑,很值得琢磨。

如果一辆车真的由用户定义,那研发部会不会变成客服中心?

技术团队还敢不敢拍板说,用户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所有创新者面对的老问题——用户诉求和产品想象之间,有时隔着一条鸿沟,有时隔着一场集体催眠。

赛力斯的应对方式,是把技术、产品、用户、市场做成闭环:技术创新出新产品,产品吸引用户,用户和市场反馈又能反哺研发与服务。

听起来像是理想中的正循环,但在现实里,循环总会卡壳。

赛力斯推出新款,加入豪华新能源,表现亮眼-有驾

比如,超级增程技术很牛,但如果电价突然暴涨,用户还会不会觉得增程值得付费?

问界M9再能打,如果明年欧洲突然流行骑自行车,旗舰销量还能稳坐头把交椅吗?

市场是试金石,但试金石也会变色。

这个行业变化比年轻人的恋爱还快,今天的冠军,明天可能连入围都没位置。

说到全球化,赛力斯已经把问界送到了挪威、德国、英国、瑞士等地。

欧洲的路很滑,天气很冷,消费习惯比国内还难捉摸。

把车卖到那儿,是个漂亮的动作,但能不能让欧洲人觉得中国电动车不只是价格优势,也是智能和豪华的代表,还得靠时间说话。

这里面有个悖论:你在国内被捧成高端,到了国外,别人可能把你只当“便宜而好用”。

中国制造如何完成身份升级?

这个问题比R&D预算更难解。

像前几年某品牌刷屏欧洲市场,最后却被定格在“性价比之选”,而不是“梦想座驾”。

高端的帽子,有时候不是自己戴,是别人给的。

说到资本,140亿港元的募资,对赛力斯来说是加装了新引擎,但资本本身也有惯性。

今天的热钱,明天可能因为一条政策变化就集体转向。

新能源赛道早已不是风口上的猪,连风的方向都能变,何况猪不一定飞得久。

行业里人人都懂“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真正能把技术变成利润的,永远只有少数。

赛力斯这次高调上市,确实抢了风头,但能不能成为世界级品牌,远不只是账面数字那么简单。

这里插一句职业自嘲:做分析师久了,看车企上市就像我妈看邻居家孩子考大学——永远只看分数,忽略了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赛力斯推出新款,加入豪华新能源,表现亮眼-有驾

资本市场里,分数很重要,梦想不一定值钱。

赛力斯的全球化雄心,理论上值得所有人鼓掌,但现实里,每个“全球化”的故事都要先过一道海关:产品力够硬,品牌够新鲜,现金流够稳,团队够耐心。

每三个人有一个做研发,看着很美,但三个人里有两个在跟风、一个在创新,这也是行业常态。

还有一点,行业里谁都知道“技术创新带来产品力,产品力赢得用户心”,可市场反馈往往比技术变革慢半拍。

有时候用户刚刚适应了增程,市场已经准备换一套新的玩法。

赛力斯能不能不断引领用户认知,而不是被用户需求牵着走?

这就像下象棋,走一步算一步容易,布局全盘才难。

问界不是一夜走红,背后是大厂联姻、资本助力、渠道铺设等多重因素。

而这些东西,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冠军就会变成“前任”。

不煽情也不唱衰,这场IPO本质是赛力斯的一次加速试验。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全球化是条高速公路,那么赛力斯现在正换上了更快的发动机。

但高速公路上,车多了,事故也多了。

对赛力斯来说,资本、技术、品牌、用户,哪个掉队都可能导致整车失速。

中国豪华新能源赛道,不缺猛将,但猛将也不一定能成王。

赛力斯能否引领中国智造走向全球高端,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间找到自洽的平衡点。

如果让我收尾,我会选择把问题留给读者:一辆由用户定义的汽车,能否真的驾驭一个由市场定义的未来?

在资本、技术、用户、品牌的多重拉扯下,赛力斯这艘巨轮会驶向星辰大海,还是搁浅在下一次行业变革的沙滩?

这可能不是上市钟声能给出的答案,也不是一场数据狂欢能够解决的谜题。

或许,最冷静的判断,是在下一个风口来临前,静静看一看赛力斯的反应。

毕竟,在推理故事里,最精彩的往往不是开头,而是那些隐藏在细节里的伏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