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思想家)
转自:企业思想家
《金融时报》9月15日报道:尽管利润率下降且官员谴责极端折扣行为,但汽车制造商仍担心在规模和技术上落后。通过观察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上演的激烈竞争,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和该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必须停止这种血流成河的竞争。
中国国家主席在7月份针对"内卷"——即产能过剩导致的极端价格竞争——发出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警告,他指出了一些鲁莽的投资计划,并质疑是否每个省都需要建电动汽车工厂。中国主要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执行副总裁李柯上周表示,北京对激进折扣行为的打击可能会让120多家汽车制造商中的近100家被"淘汰出局"。她是在慕尼黑车展间隙发表上述言论的。
近几个月来,汽车制造商通过加速向供应商付款和缓和一些最极端的零售折扣来响应政府所谓的"反内卷行动"。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更深层的转变,因为这些自视为能源转型先驱的企业担心在规模和技术上落后,并愿意牺牲短期盈利能力。
北京方面担心,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卷"正在助长通缩压力,并在汽车制造商在饱和的国内市场上放眼海外销售之际加剧与西方的贸易紧张。领导瑞银中国汽车行业分析的巩旻表示,自7月以来,价格战已"略有缓解"。花旗的数据显示,电动汽车的平均折扣幅度从6月底的8%收窄至8月上半月的6.7%。
然而,巩旻淡化了近期出现行业-wide整合的可能性,因为省政府和资本市场对亏损集团的深厚财务支持构成了障碍。总部位于上海的蔚来周三表示,已通过发行股票筹集1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换电网络。该公司上半年亏损17亿美元。分析师预计北京方面不会对企业采取强硬手段,因为政策面普遍支持向电动汽车转型,从长远来看,这有望使中国受益。
分析师表示,"反内卷行动"也不会改变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命运。随着中国消费者从外国品牌的燃油车转向高科技、低成本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60%降至30%。巩旻补充道,尽管恶性价格战和汽车制造商挤压供应商造成"一些乱象",但"消费者今天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车型,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分析师将此举形容为"典型的中国式政策制定",即北京方面发出信号,表明它希望行业更加自律,但让企业和投资者自行判断官员的红线在哪里。比亚迪的李柯表示,她相信北京"不会允许"价格战持续下去,但如果"我们在谁拥有最佳创新、谁拥有最佳技术方面展开竞争……这将帮助我们变得更强"。中国国有汽车制造商广汽乘用车的全球首席运营官肖勇表示,他认为整合过程已经启动,这是"正常竞争"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反内卷行动"使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一批中国电动汽车领军企业的前景复杂化。比亚迪正在与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竞争世界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头衔。在中国国家主席发表上述言论之前,监管机构已采取一系列较为温和的措施,包括指导地方政府削减过度补贴和税收优惠。
6月出台的一项具体措施是,汽车制造商被迫在60天内向供应商付款。该行业越来越依赖于拖延结账、以要求降低零部件价格作为更快付款的条件,以及发行本票而非现金等做法。付款提速导致比亚迪第二季度净利润和营收低于分析师预期,毛利率下降逾2个百分点。上周,北京还宣布了一项为期三个月的行动,针对汽车的夸大或虚假广告。
面对行业竞争和政府加强监管的双重压力,预计中国集团将加倍努力出口。今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汽车430万辆,其中包括150万辆电动汽车,高于2020年全年的不到100万辆,这一行业长期以来由欧洲、日本和美国主导。带头的是比亚迪,该公司今年前8个月的海外销量增长逾一倍,至逾63万辆。比亚迪最近表示,它有信心在年底前销售94万辆汽车,高于董事长王传福最初设定的80万辆的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