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汽车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听说过L3级自动驾驶,觉得这下开车可就轻松了,路上能歇会儿、看看手机。
不过,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件事,这个L3自动驾驶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的“全自动”,它更像一个能干但偶尔会“喊累”的副驾驶。
最近,关于2025年可能实施的新交通法规草案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给L3自动驾驶的“交接班”过程划定了一条非常具体的时间线和责任界限。
简单来说,当车辆系统发出接管请求时,从警报响起的那一刻开始,一场以秒计算的责任划分就开始了,这直接关系到事故发生后,到底是车企赔钱,还是驾驶员自己承担,甚至会影响到赔偿金额的多少。
这个规则的核心,是一个10秒钟的倒计时。
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来理解。
第一个阶段,是警报响起后的0到5秒。
在这短短的5秒钟内,如果发生了事故,法律上会认为主要是车辆系统的责任,因此车企需要承担70%的责任,而驾驶员承担剩下的30%。
这看起来对驾驶员是比较有利的,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车企必须能够证明它的提醒是“有效”的。
什么叫有效提醒呢?
法规草案里提到了具体的标准,比如警报声音要达到60分贝以上,这大概相当于我们在室内正常偏大声说话的音量,同时,座椅可能还会通过震动来提醒你。
如果车企拿不出证据,证明它发出了这样清晰、强烈的警告,那么它的责任可能还会更大。
对于驾驶员来说,即使在这5秒内没能及时反应过来,也只需要承担一小部分赔偿,这算是给了大家一个缓冲期。
然而,一旦时间超过5秒,情况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从第5秒到第10秒,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时间段里,责任比例完全颠倒了过来,驾驶员需要承担70%的责任,而车企只承担30%。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因为立法者认为,5秒钟的时间,对于一个保持警觉的驾驶员来说,已经足够从放松状态切换到准备接管的状态了。
这时候,车上的一个关键设备——DMS,也就是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就成了判断责任归属的重要证据。
这个通常安装在方向盘或A柱上的小摄像头,会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状态,比如眼睛是不是看着前方,有没有低头玩手机,或者是否处于打瞌睡的状态。
如果数据显示,在系统发出警报后,你的视线离开前方超过1秒钟,或者有明显的疲劳迹象,那么在法律上就可能被认定为“主观上没有履行接管义务”。
之前在深圳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测试案例,一辆L3级自动驾驶测试车因为系统对车道线的识别出现偏差,导致了追尾事故。
事故发生时,驾驶员是在系统发出警报后的第8秒才做出反应的。
最终,法院根据这个接管延迟,判决驾驶员承担了总计52万元赔偿款中的70%,也就是三十多万元。
仅仅晚了几秒钟,代价就是几十万,这足以说明,这短短的几秒钟有多么关键。
如果10秒钟过去了,驾驶员仍然没有任何反应,那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会判定驾驶员已经完全丧失了接管能力,它会自动采取最后的紧急措施,比如打开双闪警示灯,然后慢慢减速并靠边停车。
虽然车辆尽力保证了安全,但在法律层面,这10秒的“无应答”意味着驾驶员需要承担100%的全部责任。
如果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那就不再是简单的民事赔偿问题了,驾驶员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所以说,这个10秒倒计时,确实是给所有L3级自动驾驶用户划下的一道严肃的法律红线。
当然,规则是双向的,在约束驾驶员的同时,也给汽车生产企业戴上了“紧箍咒”。
如果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并没有发出接管请求,也就是说,是系统在自己“正常工作”时犯了错,那么原则上车企需要承担无过错责任。
但是,为了防止车企推卸责任,法规要求它们必须满足三个硬性条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首先,是强制安装“数据黑匣子”,也就是EDR事件数据记录系统。
这个设备会完整记录下事故发生前约30秒内车辆的各项关键数据,包括当时的环境感知信息,比如雷达和摄像头看到了什么,以及驾驶员的行为数据,比如有没有踩刹-车、有没有转动方向盘。
这些数据是无法篡改的,是还原事故真相最直接的证据。
其次,车企需要提供ODD合规证明。
ODD指的是“设计运行域”,通俗点讲,就是车企为自家自动驾驶系统设定的“能力范围”。
比如,某个系统可能只被设计在天气晴朗、时速130公里以下的高速公路上使用。
如果事故发生在超出这个范围的场景,比如大雨滂沱的城市道路,那车企就不能以系统故障为由免责。
最后,是强制性的保险。
法规要求车企必须购买“自动驾驶专项责任险”,并且单次事故的保额不能低于500万元。
这既是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份保障,也是从经济上督促车企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一些走在前面的车企,比如蔚来,甚至已经开始对用户进行“上岗培训”了。
用户在激活L3功能前,需要先通过一个在线考试,并且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驾驶员监控系统的校准,否则在发生事故时,车企就有可能依据用户未遵守使用规范而申请免责。
面对这样严格的规定,我们作为驾驶员,必须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
当听到接管警报时,有三件事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
第一,立刻将视线集中到前方路面。
因为驾驶员监控系统会把视线偏离作为判断你是否响应的关键依据。
第二,双手要轻轻地搭在方向盘上,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紧张而猛打方向盘,因为这可能会与车辆自身的紧急避险系统(如AEB自动紧急制动)产生冲突,导致系统失效,引发更严重的二次事故。
第三,最直接、最有效的接管方式是踩下刹车踏板。
相比于转动方向盘,踩刹车是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人工干预信号,能让车辆系统立刻将全部控制权交还给驾驶员。
之前有过案例,一位驾驶员因为关闭了车上的驾驶员监控功能,在车辆行驶中闭眼长达7秒,最终导致撞车,被判承担全部责任。
这提醒我们,车上的安全功能千万不能随意关闭。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中国的这套规则是不是太严苛了?
相比之下,欧盟虽然也有类似的法规(UN-R157),但在责任划分上相对更模糊一些,更多地是在民事赔-偿的框架内解决。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
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和最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规则上的模糊不清,都可能在现实中被放大成无数的事故和纠纷。
因此,这种看似“严苛”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它用清晰的量化标准,为车企、驾驶员、保险公司和司法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判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扯皮的空间。
这既是在倒逼车企把技术做得更安全、更可靠,也是在教育用户,让他们明白L3自动驾驶并非儿戏,而是一种需要人机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新型驾驶方式。
从长远来看,这种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恰恰是为智能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健康、安全发展,铺平了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