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量误区害车主动力关键另有真相

去年新能源车企们一波财报公开,看数据让不少人倒吸了口凉气。有些新势力车企,单车毛利只有个位数,甚至有的还负了!亏钱卖车这事儿早就不是新闻,可当你看到单车亏损动辄五六万甚至十万,一边销量冲上去了,一边账上却大窟窿,心里难免要问:这生意还能干吗?更离谱的是,有些车企季度营收几十亿,看着挺唬人,但净利润却直接亏掉一半还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能源车企这是疯了吗?

别急,先捋捋。说白了,这数据确实吓人,但要搞明白背后的逻辑,光看账面数字是不够的。新能源车的生意,跟传统燃油车比,是完全不同的赛道。传统车企,造车本质上是个买卖关系:卖一台车挣一台车的钱,利润模型特别直白。新能源车企不一样,尤其是新势力,他们玩的是“生态”。亏钱卖车只是第一步,把车卖出去才是开局,后面要靠软件服务、充电网络、车载娱乐、甚至自动驾驶订阅来回血。你买了一台车,可能接下来十年都在给它花钱。所以单车亏损大,未必就是“这车企活不下去了”,也可能是它现在拼命砸钱抢市场。但问题是,砸钱抢市场这个玩法,是不是能撑得住?咱们接着拆。

排量误区害车主动力关键另有真相-有驾

先看销量。2022年,国内几家头部新能源新势力,销量确实长了不少,像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年销量几乎翻了一倍。可销量上去了,营收跟着涨,利润却没起来。再看毛利率——这是个关键指标,代表你每卖一台车能留下多少钱。传统车企毛利率大概能有15%-20%,高端品牌比如奔驰、宝马能到25%以上。而这些新势力呢?蔚来2022年单车毛利率刚突破10%,小鹏只有个位数,理想稍微好点,但也就14%左右。这还不说亏损,几家加起来一年亏掉几百亿。这些数字放在传统车企眼里,简直匪夷所思。问题来了,是不是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太高,或者压根不挣钱?

排量误区害车主动力关键另有真相-有驾

不是这么看的。新能源车企的账本,很多时候是“结构性吓人”。比如研发投入,这玩意儿烧钱烧得飞快。蔚来2022年研发投入近百亿,理想和小鹏也差不多。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要看长线。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池技术这些,都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谁研发领先,谁未来可能就是赢家。还有一点是供应链。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池、芯片这些,跟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尤其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这几年原材料价格疯涨,直接推高了电池成本,车企想挣钱,压力可想而知。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亏钱?非也,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也没好到哪去。上汽、长安这些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虽然销量爆发,但整体毛利率下滑,利润被摊薄。外资品牌更惨,特别是大众、丰田这些传统巨头,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被抢得厉害,定价又不够竞争力,销量不温不火。可以说,不管是新势力还是老车企,在新能源这条路上,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人能轻松。

排量误区害车主动力关键另有真相-有驾

再回到新势力亏损的问题,他们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战略性亏损?我倾向于后者。比如蔚来,为什么它的毛利率不如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蔚来走的是高端路线,车卖得贵,但同时服务成本也高。像它的换电模式,前期投入巨大,但如果换电站铺开,后期维护成本会逐步降低,而客户粘性会大幅提升。再比如小鹏,它亏得最多,可它押注的是自动驾驶,这块研发投入占了大头。当自动驾驶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小鹏会不会是最大的赢家?这不好说,但至少它是在赌未来,而不是乱花钱。

排量误区害车主动力关键另有真相-有驾

当然,也不是所有车企都“亏得有章法”。有些新势力的打法确实让人看不懂,比如盲目铺渠道、扩品类,结果销量没跟上,成本倒是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亏损只会越来越大,最后可能撑不到盈利那天就倒下了。所以关键是,你得看亏损的钱花哪了。如果全砸在研发、渠道和生态建设上,那还有希望。但如果光是靠补贴、低价打市场,没技术储备、没核心竞争力,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后总结一下,这些吓人的数字并不是新能源车企的死穴。亏损固然不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新赛道来说,前期的战略性亏损是合理的。关键看它们接下来怎么走,能不能找到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的路子,能不能把亏损转化成长期竞争力。如果有一天,这些新势力把服务生态搭建起来,靠软件和服务盈利,那今天的亏损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要紧盯的,不是当下的账面数字,而是它们的战略逻辑。毕竟,这场新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